華人“收複失地”計
故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南洋一帶。當時那裏的房產業非常興旺;土木工程的承包競爭也十分激烈。
一次,一個公寓建築群要興建了,由於工程規模大,油水足,吸引了眾多的承包者參加投標。其中有聰敏機巧的日本人,也有力量雄厚的歐美人。最後,一家並不起眼的華人建築隊以低標價中標。
在訂合同時,公寓房產商鄭重其事地對華人承包者說:“這樣低的標價,你們賺不到錢的。要反悔還來得及,將來可……”
承包者說:“請放心,我們中國人講究的就是信用卓著。標價不變,質量保證,而且決不延誤工期。但我們想在工地鄰近開設一些餐廳和百貨店,這無礙於工程建設,而且可使工人專心工作,想必你們不會反對的吧!”
房產商覺得承包者的話很有道理,工人們能就近吃飯和買東西。節省精力,節約時間,更能提高工效、保證質量。確實是沒有理由反對的。合同就順利地簽訂了。
於是,公寓建築群工地的周圍,由承包者辦起了一家家餐館和百貨店。建築工人們都在這裏用餐和買東西,而且不需要當場付款,飯錢是在每月發工資時扣除的。營業非常興旺。
房產商不得不佩服承包者的高明手段。承包者說:“餐館和百貨店賺的錢,足可以彌補在工程建築上的損失,這叫‘收複失地’。”
房產商也是有靈敏的經營頭腦的,他建議說:“我們再來簽訂一個合同,等公寓建成後,你把這些百貨店和餐館都轉讓給我,價格可以優惠。”因為他已經想到了將來公寓的住戶也是需要用餐和買東西的。
這個建議立即得到了承包者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