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滄州鹽山縣一帶的事情雖然算不上民變,但也多多少少的在士林局部引起了小小的波瀾。
當那個不成器的遠親王元親自派人帶著求助信來到濰縣大族陳家借接著詩會的名義來求助的時候,多多少少的讓陳家少當家號稱北溟先生的陳巽甫十分不快。
“你不要以為我遠在濰縣就對老家的事情一無所知,這件事情首先是你的不對。雖然父親病逝之後這個家暫時由我來當,但是因為我的資曆尚淺,不可能冒風險借助父親的勢力乃至官場上的人脈幫你搞定這件事。”陳家雖然是進士家族出身,但同那些遠離京師的江南豪強不同,做事還保持著相當的的謹慎。
王家派來的人早就對陳家的家風有所了解,知道著陳家人好名不好利,而且多少還算是有一些抱負的人:“那戶新冒出來的張家張揚跋扈還是小事兒,我擔心武藝出眾的他們似乎並不像是打算將來為朝廷所用的人。現在北方連續多年來年景不好,早晚他家在鹽山必然鬧出事端。”
“亢龍有悔,對於這樣的人就先讓他們在那裏肆無忌憚吧。你們暫時不要以強勢或不服的態度來對待,讓他們鬧過了界限,要是有不軌之心自然就會自掘墳墓。”陳巽甫想了想還是覺得應該給這件事一個最終解決的辦法。
至於民變可能帶來的問題,做為有識之士的陳家以為並不值得憂慮。秦漢隋唐之時曾經有過有威脅的民變。但那些民變的基礎確是建立在普及兵役製或其殘餘上的,除了大多數民眾有過訓練以外,他們還了解一些軍事運作機製。而到了兩宋,雖然存在遼金等嚴重外患,那些民變還不是隻靠宋軍正規軍偏師一到就能迅速平定?元末農民起義能夠成功首要的原因不過是元朝上層內部自己的瓦解罷了。而對於整體上對北方少數民族軍事態勢至目前看來還很強勢的大明,任何民變就算能夠在地方上風雲一時,頂多數個月之內幾萬精兵一到還不是會被迅速鏟平?大明自建國以來民變無數,但無異於自尋死路。
陳家早已遷到了濰縣,對北直隸河間府的這些事情並不以為意,稍做告戒之後便對王家來的人做了送客的姿態。還很年輕的陳巽甫還需要那些士林裏的應酬,還需要考中舉人和進士,沒有足夠的能量與時間去管老家的事情。
萬曆四十四年秋收時節後的勝利並沒有讓懂得許多規矩的張林因此衝昏頭腦。張海的大哥張萬勇倒是因為這突如其來的收獲而欣喜的向張海提議道:“這樣一來,我張家可以動員的人手可以多達幾百人了。明年秋天的時候怕是能編連出一支幾百人的常備強軍來吧?”
張海雖然不像父親張林那樣擁有眾多社會經驗懂得眾多規矩,但似乎記得另一位麵的太平天國金田起義,似乎就是因為楊洪在鄉裏編練民戶而和清軍發生對峙和衝突,那還是在偏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