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破圍之戰(四)(1 / 2)

趁著硝煙還沒有在敵群中散盡的時候,張海右手將兩米有餘的槍劍化為單手兵器,左手以鐵盾側掩住頭部,盡可能低著身子迅猛的向前攻入敵陣。從戰線較為關鍵的右翼展開衝殺,並在不停的轉身與移動中用盡全力掃蕩著煙霧下方那些暴露出來腿部。

即便擁有五倍於尋常戰兵的力量,力量及身材上的優勢對絕大部分敵人如同成人對大齡女童一般仍然需要有所顧及。要想一次將幾名敵人的上身破開不僅難以做到而且會損害兵刃,混戰中掃蕩下方,對峙中攻擊敵人前臂或長兵杆就成為不二的選擇。

當煙霧將要漸漸散去的時候已經有十幾名做為先鋒的敵兵在短時間內的七八次攻擊中被張海砍倒在地,引發了局部的混亂。

由於擔心深陷敵陣不能自拔,張海並沒有繼續向前比整個橫隊攻入更深的距離。

對於趕來的北直隸各府戰兵來說,雖然前隊的人淹沒在煙霧中,也意識到了這夥沒有隨著眾人潰散而去的殘敵可能要展開的反撲,卻沒有預料到居然有人敢以陷陣的方式進行突擊。

“他們隻是個別人比較勇猛而已!後退!注意前後掩護!”

“各伍注意協同!”

一線的軍官不停的督戰道。

如果說軍官的比例乃至編製細密化程度是古代軍隊與近代軍隊最重要的形式差別,那麼有沒有相關的組織乃至基本的協同訓練就成為了一般古代正規軍同烏合之眾最重要的形式差別。兩千多人的北直隸各府戰兵並沒有如武定府的鄉勇一樣喪失了督戰稍遇挫折就潰退起來,而是迅速收斂隊伍準備迎戰。

畢竟在這些北直隸各府戰兵剛才的交手印象裏,這夥人中的的大部分明明都是烏合之眾,那些殘餘下來的所謂“精銳”就算比剛才的人強一些又能強到哪裏去?對敵我強弱的判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士氣,欺軟怕硬乃至人之本性。

麵對長短兵器重新組合起來的長矛衝,一般情況下的近接陣戰都是相互試探很長時間再發動決定性的進攻。

可敵人卻沒有想到,張海以及張家核心弟子同剛才那被擊潰的大部分人差別太大了,大到了天壤之別。以前往往以投射甚至間瞄曲射的方式往往讓人難以認清這一點而已。

“殺!”僅僅是大弟子劉洪濤一聲簡單的命令,此時已做為先鋒的一二百名張家核心戰力在擁有簡單而基本的鎧甲防護下整齊的擺動著三尺刃長的槍劍由下向上撥擊,麵對敵人勉強剛剛擺出的長兵之從似乎沒有多少緊張和恐懼一般展開了全線淩厲的劈入反攻。

負責指揮的劉洪濤清楚:如果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陷入混戰,兵力弱勢帶來的側後很快就會麵臨敵人騎兵與步兵的前後加擊。

當張海再一次從右翼對敵群進行陷陣攻擊的時候,至少十餘名結成鴛鴦陣的敵人迎了過來,似乎是專門趕過來救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