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東進戰略(1 / 2)

張家眾人並沒有發展多年的山東及北直隸教門那樣龐大的勢力,更沒有專職而龐大情報網絡。對於幾十裏以外的事情基本上是靠張海一些朦朧而又零散的“先知”外加俘虜與道聽途說。

當山東西部的聞香教起義通過偵察行動中的偶爾風聞傳到館陶山寨的時候,已經是一個月以後了。

“消息可靠麼?”張海向輪值負責此事的一名少年營戰士問道。張海的核心弟子甚至學塾弟子因為多年的教化已經在外貌及言行上與這時代的普通孩子有了太大的出入,執行這樣偵察任務的人往往並不是山寨中最為精幹的人。

“我這次冒險向東過了大名府,還沒有到範縣陽穀一帶,就看到那一帶有很多鄉勇都已經動員起來。不像是朝廷放出來的煙幕。鄆城乃至水泊梁山一帶的起義早在一個月前就開始了,那裏都傳說中興大帝就是當年梁山後人,如今又剛剛擊敗朝廷五萬大軍的圍剿,活捉了山東都司楊國盛。”

跟隨張海多年的眾弟子大多聽師傅講過北宋時梁山起義的一些情況,也清楚演義與史實的不同不由的憂疑起來。

“說書人的那些事兒真的可以在如今上演麼?他們真的可以起到牽製北方邊省精銳力量而減輕我們的壓力麼?”

“元代以前北宋時民間習武之風遠勝當代,那梁山三十六英雄好漢卻確實不是徒有虛名之輩。但是他們當年在北直隸乃至山東等地攻城掠地轉戰超過一年,人數卻連我們的規模也沒有。北宋後期雖然上層乃至政治上昏窺,但被文人們罵了幾百年的王安石在路線上卻是靠譜的。當時的‘國進民退’隻不過造成了一些局部上的矛盾而已。而今天北方鄉野間卻是個什麼情況?如果你們來我家讀書的年級尚早,可以不恥下問的問問那些新來不久少年營的戰士。”張海對弟子們講了講理論自信和製度自信之後,繼續談了談看法:“我看不抽九邊的精銳,不大規模調動臨省的力量,山東當地的官軍是搞不定的。”

“那麼對於山東起事的聞香教那些人我們是幫還是不幫?直接幫還是間接幫?”大弟子劉洪濤有些直接的問道。

按張海以前的想法,大概在今年雨季過去之後山東義軍陷入朝廷各省圍攻的困境之初,全軍放棄館陶山寨在河南境內大鬧一翻,攻城掠地中征選足夠比例的人手物資後西可退入商洛中,南可退入大別山中消化力量。當擁有幾千精銳核心之後就可以越過內戰的門檻麵對官軍的主力大部隊無需遠走他鄉了。

可這些日子以來,特別是館陶山寨一仗掃去了包括張海在內許多人的生存危機之後。張海又想到了更遠也更為重要的一些問題:大別山與兩淮之地的民眾也好,商洛山當地的民眾也好,這些人中征選出來的骨幹在內戰之後怎麼辦?從鞏固天下的角度看,這是一個合理的選擇麼?他不由的想起了當年紅四方麵軍出身的很多人在建國後的情況。又想起不論是商洛山的李自成也好,還是後來定都南京的朱元璋也好,都不可能在地理上過於疏遠起家的核心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