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一!半!五”冬末寒風中的街道上,到處都有新戰士以排為單位排成緊密的四列橫隊在街道上如牆一樣的站在一起望著道路上從兩側閃現出來的人影。
那顯然不再是隊列訓練中的報數或者齊步走之類,而是每一個戰士都於在不確定距離上閃現到道路上的人影都要報出距離的一種方式。
“一”就是要瞄準目標點之上一人身內的地方。不論是弓箭還是臼銃,因為初速和彈道性能遠不如後來的槍彈。後世標準的全威力步槍彈在五百米的距離上彈道天然落差也不會超過一個半身靶的高度。而以張家隊伍統一的弓箭或臼銃:大概五十米左右的距離上落差就足有一人之遠,而在百步大約一百五十米左右的距離,彈箭的足有十倍於人之高的落差!對於精確的瞄準就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以古代戰弓大概二三百箭的滿弓弓身壽命,每個士兵花費四十張弓身大概五十貫如同鎧甲一般的成本用於訓練也不能隻能習射萬箭左右,隻相當於現代專業射箭運動員兩個禮拜的射箭次數。
因此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在戰場上的射準能力除了嚴格的紀律教育和進步的政治教育克服戰場反應外,就隻有在判斷距離和瞄準點上多下工夫了。實戰射擊訓練雖然遠非這個時代絕大多數部隊可比,但隔一天進行一次三十箭左右的實戰演習測試也比《練兵紀實》之類三五日一次操演考評試射三發的標準,也大概提高了近二十倍左右射準訓練強度。
每日黃昏前的時候戰兵營在北門街、北關街展開一天訓練後的疲勞外加遠處飛過來兩斤重的沙包幹擾下的不固定距離牆靶射擊訓練。為了配合戰兵營的實射訓練,張海甚至不惜動用與四個戰兵營人數相當的輔兵,這雖然削弱了城頭的防禦。但至少在白天建立了完善戰情通報製度的情況下張家隊伍有信心在遠處敵人的大股進攻前增援到城頭。
士兵們按照運動員的標準除了每天六個小時的高強度訓練外,還有一個小時的距離瞄準訓練,武器保養,乃至兩個小時以上的政治與文化課程訓練及兩個小時的隊列訓練。哪怕夥食消耗比尋常的情況增加一倍也再所不惜。
在這樣科學而緊張的高強度訓練下,僅僅兩三個月的時間大部分新兵都渡過了按照張家標準“在戰場上無實用價值”的菜鳥階段。雖然還不如武安整訓後的老隊伍在幾個月前的時候強,但是至少能夠通過箭彈給予對手有效的殺傷了。如果按照《練兵紀實》中舊軍隊的標準,至少相當於明軍中經過一年不打折扣訓練的“精兵”了,隻是要充分發揮潛力達到張海等人所預期中那堪比武舉科考前幾十人的程度還有不小的距離。
“看來十六個弓箭中隊的八百多名少年現在大部分人都可以拉的開七鬥的戰弓,這要在正常正常的古代軍隊中,就算兵源基礎好恐怕也要花一年的時間。”張海這些天來也看過不少戰士們的訓練表揚道。
弟子們這些日子以來雖說自己練武的時間少了,但為了搞好部隊建設並不輕鬆,一名連長對張海的說道:“現在戰士們開五鬥弓隻能說剛剛完成最低要求的力量訓練外加找到射箭的‘弓感’,保證精度下的射速還是不行,隻是我們的弓型發揮了作用可以折合一般七八鬥戰弓的威力而已。
“現在的重點還是使用訓練弓保證力量,保證動作協調。至於遠距離精度在力量定性後集中訓練,這樣就無需要浪費大量不同型號的訓練箭了。”張海接著給眾人定心道:“至少在今天夏天結束以前,如果不是戰事危急,我們不會輕易離開青州。清出青州部分人口外加破城後這些日子以來的積累,我們的糧食支持到入秋問題是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