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新兵軍魂(1 / 2)

攻占青州的第四個月來臨的時候,青州城外的明軍再次掀起的攻城高潮持續了已經不止一天。千斤石車的威脅最終被成本工時可以接受的百斤重的“萬人敵”化解,而新投入的西洋重炮雖然比張海等人所鑄的“忠勇將軍”重了很多彈丸也大了很多,卻根本沒有正確的射表。射速和製造精度也遠不及更易製取和加工的青銅炮,最終被越來越多機動也更方麵射速更高的“忠勇將軍炮”所壓製,再也沒有炮手願意逼近城頭操炮。

僅僅經過幾天的危急,青州的城防似乎又鞏固下來。張海決定新投入的炮兵連參加城頭實戰外,四個步兵營結束了在各方向城頭的值班後依然以訓練為主要任務。每營的四個步兵連每四晝夜中的一夜在城門樓附近當值以防備城外大股敵人可能的夜襲。

經過多次交戰的勝利,即便是比張海更為保守的劉洪濤也不認為現在城外人數雖眾的明軍有膽量再次展開大規模進攻,似乎城外的敵人能用的看似有效的手段隻剩下挖地道了。而這一點不說不難防備,城頭炮火威脅之下要從三四裏之外遙遠的地方挖地道,最快也恐怕要到秋天來臨的時候了。

集結在城頭東南的明軍是由南方各省派遣的戰兵營集合起來的隊伍,沒有在距離城頭較近的一二裏範圍內。對於這樣沒有大規模攻城器具準備,也似乎是客地作戰的敵人即便是較為重視這路敵人的張海,也最終放棄了於其當麵部署戰兵營步兵連的打算。

“這些南方兵真有師傅所說的那樣值得重視麼?”李峰也有些疑惑的問道。

“至少應該同城西、城北大營的敵人同等對待,甚至要稍稍側重一些。畢竟城西大營的敵人兵力雖多,但經曆過多次激烈的交戰。實力及戰意都已大不如前。”張海回到。

在不增加城上正規戰兵營輪值人手的情況下,負責城頭布防指揮的劉洪濤也隻能將一些“成分和表現尚好”的少年礦工出身的臨時中隊部署在城頭各處的對麵,雖然這樣做有可能減緩城內軍品製作的進度。

離農曆天啟三年的新年還有一段時間的陽曆二月剛剛到來不久,城北大營及東南大營的敵人就幾乎將最精銳兵力傾巢而出展開了一輪猛烈的夜襲。

投入轉移至城北投入作戰的毛兵、土兵沒有攜帶什麼重型攻城器具,也沒有多少槍炮火器,甚至連成排的雲梯架都沒有。負責進攻的數千名南兵精銳先鋒隻有分量不輕的尋常勾索而已。遠處負責掩護的人有的也隻是能夠在臨時如行軍灶一般的爐坑中點燃的煙霧,還有投矛器和投石索一類的兵器。

然而,這些看似原始的工具在掌握嫻熟技巧的人也熟悉夜間協同的人手中卻是簡單而有效的。

夜間中順著北風而來的煙霧不容易被事先察覺,當城頭的火把似乎已經被嗆人的煙霧所籠罩後不久,飛蝗般的石塊兒投標在不遠的距離上密集的飛向城頭。遠離城門的城角處當值的戰勤兵雖然已經裝備鎧甲盾牌自身也逐步算是合格的戰士,卻還是一時間被壓製住了。

經有不少反應快的人心中警覺:城垛上並不見敵人來搭的雲梯,難道在煙霧繚繞、伸手不見五指的情況下敵人也打算用勾索登城攻擊嗎?

體重精幹、習慣了山地作戰的南兵精銳們等上著看似高大的十二米的城頭幾乎隻用了十數秒的時間。

越來越多的西南精兵登上了青州城頭,完成了以前宣大邊軍用各種正規的攻城器械都難以達成突破的城頭。自幼就過著半民半匪生活亡命之人在攻上城頭瀕臨近戰的時候也沒有多少喊殺之聲。反而是城頭各臨時中隊的青壯們用於壯膽提氣的喊聲和聯絡聲在夜間的煙霧之中成了對手攻擊的目標,不少人被莫名的砍殺。

當煙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竟然已經有上千南兵精銳攻上了城頭。沿城牆向兩處進攻的最為精幹的先鋒沉默而井然有序在黑暗中以密集的隊形利用盾牌以及不斷從後麵送過來的投槍展開了猛烈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