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次西南戰事乃至在關外與東虜的交手,在指揮意識和戰場經驗上:不論是年近知天命之年的秦良玉還是其兄長秦家秦民屏,都比力求以最小的風險革新天下的張海等人強的多。
完全由戰兵組成的凝聚力完全足夠的隊伍又為良好的臨陣指揮提供了必要的基礎,雖然統帥的人馬比張家新軍多的多,卻又如同營旅規模的隊伍一樣嫻熟而自如。
川兵沒有足夠多的騎兵,但在遠處川兵們低著身子以鬆散隊形的交替躍進還是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十八門青銅炮之下的傷亡損失,也在相當程度上保持了體力。
敵人由遠處展開進攻的十餘分鍾內,配屬近衛第一營群的青銅炮展開了二十餘輪炮擊發射了近四百發炮彈,但不過隻實在近距離才殺傷了四百多人而已。
秦家川兵不同於尋常明軍並且能夠在渾河之戰中有突出表現的原因除了充分發揮了兵源的潛能也有著尚可的紀律外,也是明軍中少有的幾支鳥槍比例非常多的部隊。幾乎以鳥槍完全替代了北兵中的火門武器。近兩萬參加進攻的部隊中除了肉搏兵,鳥槍手的比例多達七八千人,完全達到了清代中期的水準。而同清中期的軍隊廣泛應用的兵丁鳥槍相比,明時民間鳥槍的威力又隨彈丸重量提升不小,鎧甲的質量也還算合格。
知道張海等人的火器犀利不可硬衝,也看的出張海等人不但缺乏有效的騎兵,還缺乏必要的指揮魄力,秦良玉便安排早已填裝好彈藥的鳥槍兵迅速展開隊形,開始逼近到百步以內的距離上從三個方向上,對張海等人的半圓形隊伍展開了圍攻。而在瀕臨山地的左翼,則借助前麵鳥槍兵的掩護安排了最為核心的幾千白杆近戰兵準備在一個點展開以縱隊為基礎的衝鋒。
百步以內隨著陣陣銃炮聲響起的時候,雙方才發覺都低估了對手。但很顯然:秦家川兵對張海等人部隊野戰能力的低估更為嚴重。張海對這時代頂級武裝的戰鬥力也是大致有個譜的。而張家新軍依靠獨特的方式堆積起來的火力戰力則超過這時代的普遍認識。
在近距離上的各炮連炮手更是發揮了出意料的火力,十八青銅炮大約一分鍾左右的時間裏打出的五六十發炮彈在很短的時間裏就嚴重的殺傷了千餘人。
而在配備了足夠的戰勤輔兵的情況下,四個步兵連近七百名官兵手中早已填裝好彈藥的臼銃就像源源不斷打不完似的以不可思議的射速一輪又一輪的把強弩般初速的重鉛彈拋到了敵群所在的大致方向上。
包括弓箭手在內的每個戰兵都攜帶了平均十支左右裝好了彈藥的二斤臼銃,負責一線勤務的七百多名戰勤輔兵則每人攜帶了至少十二支裝好了彈藥的二斤臼銃乃至為數不少的後備火繩,其中三分之一左右的弓箭手還帶了三十支箭。
四麵八方的川兵鳥槍手打出的八千多顆彈丸麵對蹲姿射擊為主的張家新軍大概隻有六分之一左右的實戰命中率和一成左右的包括重複殺傷在內的命中率。而在優良的盾甲防護之下隻殺傷了一百餘名各部隊戰兵及幾十名戰勤輔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