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南下揚州(1 / 2)

張海最關心的還是這種青銅炮在船上的運用,因此專門在水泊南出運河之前利用小船在事先就已經攜帶的九斤彈青銅炮及少量彈藥在不同船型上展開了一次試射。

在二百料約十幾噸排量的蒼山海船上,這種炮在完全裝藥的情況下後坐還是太大了,已經對行船及射擊的穩定性構成了影響。而在二百料左右的平底巡沙船上,至少在做為船尾炮或者弦炮來運用的時候並沒有多少問題,適合於海上的蒼山船顯然並不是內河作戰最佳選擇。

“這平沙船在江麵上的航速能夠保證麼?”周鬆在水泊以小船對大船的作戰中可是吃足的操船能力不行航速不行武器射程也不行的虧。然而在觀察了九斤彈青銅炮在一百五十料到二百料巡沙船上的試射後才放下心來。

雖然船上做為射擊平台多少有些不穩定,但在風浪不大的江河之上至少對大中型船舶目標五百米內的命中率保證了同陸上交戰對敵隊列差不多的命中率。

陸上因為地形的限製乃至對隊形的考慮麵對敵人的衝鋒往往沒有回避的空間,而在海上即便麵對敵人的“縱火船”在有效射程拓展到一裏左右的情況下以高性能青銅炮的水平也至少能展開二十多輪射擊。三四寸直徑擁有足夠威力的炮彈雖然不敢說對於福船之類能構成多少影響,但通過對選為靶船的個別船隻的實際測試,通常十幾發命中炮彈就能讓一艘二百料左右的船麵臨難以損管的風險。

還是有一直在前線戰兵部隊負責指揮的弟子有些憂慮:“可船頭能夠安裝的炮數太少了,如果隻有兩門炮,就算在有效射程內麵對較快而且操作水平較高的敵船發射四十發炮彈,一裏以內的命中率按三四成算,那也隻能靠炮戰消滅同我們噸位差不多的船隻,當不住噸位數量都占優勢的敵人的,必須擁有足夠遏止接舷戰的火力。當然,不是說遏止敵步兵登船的火力,這方麵我們的戰士以及所擁有的銃箭已經足夠合格,而是對那些靠近我們船隻的縱火船的威懾力。”

張海似想起了什麼,便回道:“你還記得我們出發之前在重臼銃上準備的鐵彈麼?在製作了不少之後才覺得因為無法填裝火力不足而作罷,其實可以做為燒紅的葡萄彈或鏈彈的補充。再加上可以把二百斤熱石球拋到幾十米高的配屬在甲板位置之下的臼炮,平均每艘船在最後時刻就具備了對付兩艘以上火船的能力,我們還可以在船上配備早就準備好的大氣壓原理的噴水管以最大限度的應付其他可能形式的火攻。”見到這些準備,大部分戰士才從之前危險的水上交戰中恢複了不少信心。

在心中,張海也大致做了個粗算比較:“以拿戰時期的1500噸級三級風帆戰列艦為例:配備加炮為主火力的情況下,74炮戰艦的炮彈齊射量大約為1。7磅齊射量針對1噸的艦船可以做到火力主導下的有效殺傷。

如果海上的平台不穩定乃至過於堅固的大艦外殼才使得近接交戰有了不少概率,那麼在相對平靜的江河之上並使用性能更為突出的青銅炮,累計24磅以上加農炮齊射量的火力已經完全能夠在遠戰中對付至少兩艘以上的二百料船隻了。唯一不確定的因素在於大型海船是否會逆江而上參加決戰,如果那樣,就會對後勤乃至隊伍提出十分大的考驗。渡江作戰無疑是一場消耗戰。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顧慮,張海思考再三沒有在水泊作戰之後就急於選擇南下。而是用了一天左右的時間進行準備,尤其是對大船的各種改造。隨後,以俘虜做為牽引船隻的補充繼續逆河而上準備進攻濟寧。

濟寧山東之亂以來少有的幾個沒有被攻破的府城了,又身處運河要衝,部署在這裏的明軍加上彙集的各種潰兵使濟寧的明軍重新多達三四萬之眾。

不過,從水泊地域逃回來的明軍水師潰兵的一些風聞中,駐守在濟寧地區的總兵並沒有被賊勢所嚇倒,不少的軍官也是恢複了信心。

“賊人單兵銃炮十分犀利,陸上炮火極為突出,可是並不擅長操船。在水戰之中,我們應當還是有極大勝算的。”一名留守在濟寧的水師參將說道。

其實不少陸軍將官心中都有些底:你們水師的王八們是沒有見過青州張賊那些火炮罷了,不過自己難道就要被當成炮灰揮霍掉麼?

“如今我們的確不適宜和強賊硬碰,向各地通報戰況、彙集兵力與敵決戰於長江才是最終最重要的!”也有不少將領紛紛建議到,但是毫無疑問:從強敵主攻的運河一線迅速撤退成為了這些將領們的主流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