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次飛行中為了最大限度的確保安全,張海還是沒有讓劉冬兒和李千蘭兩個孩子在脫離繩索的情況下飛到接近雲層般的高度。至少:如何掌握火具操作和升降變化,這些都需要一定時間的熟悉過程的。要把風險將到最低,也隻能先在中低空練習操作。
因此,在重量空間有限的情況下吊籃上除了兩個孩子、火油爐具還有絲綢和木架糊成的簡單的腳踏螺旋帆以外就隻有幾十斤重大概近百丈長的繩子。
“如果飛艇下沉的太快,你們要跳水,千萬不要在十丈以上的高度去常識,明白麼?”臨行前,張海又對兩個孩子叮囑道。
“師傅,我們明白,不用擔心了!所有的注意事項都寫在吊籃的籃壁上了。”
正說話的時候,隨著爐中的火焰帶來的熱氣將方圓幾丈大小的氣囊完全充滿的時候,巨大的熱氣氣囊將吊籃緩緩拉起。
高度升高到十丈以上的空中的時候,微弱的陣陣輕風也將並不算很重的吊籃吹的搖搖晃晃,整個氣球在北風的作用下離開了小島的岸邊向湖麵上飄去。
升高的速度越來越快,孩子們不但麵臨高高空中吹來的寒風帶來的恐懼,並不很結實的吊籃似乎隨時都會讓爐中的火焰燒到氣囊上引起大火一樣。
幸好在升高的速度似乎難以控製的時候,全身披掛後體重至少不遜於兩個成年人的張海迅速拉住了繩索。
似乎早就預料到了兩個孩子可能的恐懼,吊籃的高度還是比兩個孩子的身高高出不少。不過通過吊籃後部螺旋帆與吊籃攔截的縫隙處還是吹來了一絲絲冷冷的北風,每當向外望去的時候都讓兩個孩子不由的莫名驚恐。雖然那險峻的景色似乎在兒時的山上時曾經見過,但懸在空中的感覺卻同在山上腳踏實地完全不同。
“不用害怕!試著踏動那帆槳!”一張師傅送來的紙條還是鼓舞了這兩個性格上並不是特別勇敢突出也沒有經過勇氣與紀律上特殊訓練的孩子。
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兩個孩子開始鼓起勇氣操作協同配合著按照地麵練習時的方法踏動起帶動著輪軸的踏板,兩米直徑上下的人力帆槳在張海的注視下旋轉起來。
然而正如1784年熱氣球升空後不久就第一次把這種帆槳帶上天的法國人一樣,張海似乎還是想的太簡單了。並不比車輪舟的槳大多少的情況下,憑借兩個孩子的力量根本無法推動飛艇有效的前進,甚至連方向也難以掌握,更不要說克服風力逆風航行了。
空中二三級左右每秒不過幾米的輕風就如同湍急的江流一樣讓這個熱氣球製成的飛艇隻能帶愛吊籃如同秋千一般的搖晃。
恐懼和疲勞之下,兩個孩子再也沒有力氣猛烈的踏那踏板了。
“不要害怕!把火具關掉看看熱氣球下降的速度!”張海通過繩索向兩個孩子傳信道。
冬季的南方在晴天裏,依然有些陰冷的空氣讓氣囊的溫度在關火之後很快的便冷卻下來。失去控製般的飛艇逐漸加速下沉,到了接近水麵的時候如墜落一般砸起了不小的浪花。以為要失去生命的兩個女孩盡管在孩子們中算是勇敢堅強的,也不由的嚇的驚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