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米蘭那些對鎧甲製作有著豐富經驗同時也有著完善設備的地方,製作一套米蘭式全身甲大概需要一個熟練工匠三個月左右的工資。
如果包括那些有初步表麵硬化處理的精製鍛鋼要求的話,整個鎧甲的成本在擁有各種水力機械輔助的情況下至少相當於一個熟練工匠四到五個月的工時成本。
但這是在歐洲那些熟練的專門匠人手中,在民間兵工工匠匱乏,甚至連製作鎖子甲的熟手也不多見的中國,按照進度推斷在張海對材質質量要求的前提下不算材料加工成本一件米蘭式全身鎧甲也至少需要一年的熟練工匠工時工資,包括材料成本的話則至少需要一年零九個月的工時工資。如果是哥特式全身甲,按照舊曆春節之後一些熟練工匠的大致估計,加工工時就需要兩年的工資,折合材料費則可能超過三年工時工資。
如果製造一件鎧甲的時間需要花費兩三年的時間,對於現階段的隊伍來說顯然是難以接受的。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哥特式鎧甲的胸甲也分成多個部分,整個鎧甲分成不同的部分來製造並且利用現有已經製好的優良板材的可以依靠多個工作組在五六個月左右的時間內完成。
這當中的差距,既有工匠從事這方麵工作熟練度的原因,也有張海最初試製而成的水力機械鍛錘鍛速也遠不如歐洲較高級別水平的原因。
“隻要能夠在分組工作的情況下保證在入秋前的使用即可。”張海在對皇城附近鎧甲水力工坊的情況有了初步了解之後大致的算道:“鎧甲三年的成本,再加上其他武器裝具的成本也不過四個工作年。按照我們在戰場以來的經驗,戰時比較多的情況下,戰死一個人所需要消耗的戰損成本大致和裝備費大致相當。我們維持主要戰兵三分之一左右的工匠隊伍,就能確保隊伍在留有一定戰略預備隊的情況下能夠承受每年戰死六七分之一,累計傷亡百分之五十的高強度作戰。而在和平時期長期維持的情況下,一套裝備至少可以維持兩個服役周期十幾年的時間。這樣的成本投入我看是值得的。如今我們動員為隊伍製造兵裝的工匠甚至遠遠超過各主力旅的兵力,不過是為了在今年秋季最大限度的展開擴軍的需求而已,是戰時擴大隊伍的一種特殊情況下的需求。”張海最終下定了決心:不僅僅是自己及身邊的幾個護衛,做為主力的戰兵旅至少是近衛旅也最好普及全身板甲。
被俘的荷蘭人中雖然並沒有真正技藝特別高超的鎧甲工匠,但是卻有兩位擅長繪圖而又租用過哥特式全身甲的雇傭兵。
張海以自己的印象和記憶中的特點結合他們記憶中的樣子首先用又幹又硬的塗膠棉布乃至硬紙製成了用於試製的哥特式全身甲模型。然後在試穿這個模型進行各種動作的情況下來發現種種問題。就像飛機的風洞測試一樣。
“鎧甲並不是緊緊貼著身體,而是在內部有很大的冗餘。鎧甲的曲麵不是完全為了適應人體的曲線,而是為了且和各個關節的動作以幾個支點做為基礎按照一定的原則完善的。”南京一名通曉荷蘭語的翻譯在兩名對哥特式全身甲有大致了解的荷蘭人旁邊仔細的斟酌了很長時間才向張海解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