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初販私鹽(二)(1 / 2)

為了盡可能的避開人群並減少是非麻煩的風險,張海等一行人在天亮後從南麵繞過江寧地界,直到中午休息之後才從西側趕到南京東南一座小山嶺下。

秋收的時節已經過去,在這東南心腹地區田間忙碌的人並不及以往那樣多,但是行走在白天的張海等一行人還是不可避免的引起一些路人暗中的側目。

“這夥身材健壯的人看似像是什麼強人或者逃兵,趕快躲遠點兒!”一名老漢叮囑跟在自己在一名少年說道。

張海乃至戰士們都並不介意自己這種似乎並不怎麼“親民”的形象。起事以來的不少經驗已經讓戰士們懂得:有的時候做為並非本鄉本土的外地人,表現的過於和善而沒有威勢反而不容易做成很多事。

“這南京周邊一帶的詳細軍用製圖我們出發前的時候都看過了,這一帶距離南京城頭少說也得有三四十裏的距離吧?算是典型的‘監管盲區’了。”張海雖然這樣說到,但實際上自己卻明白:如今中央的統治力恐怕不比傳統的封建王朝好到哪裏兒去,恐怕還有所不如。即便是南京城內除了軍事駐地和體製內的不少單位外,外麵的情況並不是奏報與信息監察的重點。

在距離南京城大概約莫幾十裏的地方一處青山下有處並不算大的小村莊叫做下莊,看起來不過幾十戶人口一二百人的尋常小村落,位置上又相對孤立,不像是什麼地方勢力很大的地方,張海這才帶領著三名親隨攜帶著貨物從西南麵向村莊趕去。

四名看似十分彪悍也極有可能持有器械的人對於一百多人口的小村來說也是不小的威脅了。不少在村口玩耍的孩子們看到從遠方走來的張海等人都有些警惕的跑了回去向家中的長輩高警。

村子裏的十幾個青壯迅速動員起來手持釘耙鐮刀等器具在村口的房屋後隨時準備應對不錯,至少是讓這些零散的江湖人多多少少感到一點兒威懾。幾名村中的老人迎了出來:“敢問這幾位英雄前來我們村有何要求?”一名老者向似乎是為首的一名身材高大的壯年男子問道。

“如今世麵上沒有多少官鹽可賣,不知你們這裏缺不缺鹽?”與人打交道更多總比張海應變能力稍強些的劉洪濤以似有些威脅的口吻笑著問道。

這時候村裏麵負責接應的人才看清這夥人中有一個壯年的身材是多麼的高大。而且張海這些人麵無菜色,手指前似乎也有繭子,不是太湖一帶的強人就是其他什麼不好惹的角色。

這混亂的世道,隻要不是要人命,強賣就強賣吧:負責出來相迎的老者無奈的笑道:“我們這裏距離海邊兒說起來也很遠,這鹽當然是有些缺的。幾位開個價吧。”

“你們先看看貨再說吧,用手在裏麵抓幾把也無妨。”宋子悅把身上的扁擔取了下來,扁擔裏麵的“米袋”淺淺的一層米下就是鹽袋。鹽袋打開之後是粒大而色白的上等淮鹽。

富安,東台等地的上等淮鹽向來是銷售到官宦人家甚至是宮中的鹽品,民間幾乎不可能買到質量這麼上乘的鹽。

幾位老者按照要求將手深到袋中和袋底隨機抽取了一些,的確是從未見過的質量上層的鹽。不過卻沒有多少人感到欣慰,看著氣勢和樣子:今天是非要大出血一翻才有可能免了刀兵之禍的風險了。

“你開個價吧,隻要我們能承受,多少錢都可以。”負責出村接應的老者下定決心歎道。這東南之地的尋常百姓可沒有兩淮或者北方等不少地方乃至南方內陸荒蠻邊疆地區的民風,逆來順受是天子腳下的民眾絕大部分時候的生存哲學。

“咱們都是靠良心吃飯的人,家小業小也無需多賺:每斤二十文錢即可。如果現錢不夠,同等重量的細糧來換也可以。”劉洪濤忽然出人意料的笑著說道。

“二.二十文錢?沒有聽錯吧”那名老者有些驚訝的問道。

“沒有錯,就是二十文錢。主要是個長途販運的辛苦成本,如果論這生產成本及難度:一口普通的大鍋一晚上就能出幾十斤的鹽,比這種糧可要簡單的多。實不相瞞,就是這樣的品質每斤二十文的價錢我們還有的賺。”劉洪濤忽然間語氣大變,緩和下來笑道。

“可不知各位還有什麼其他所需的?”老者在這世上生活了這麼多年,天底下沒有平白無故的好處早就已經成為了一種常識。這明代鹽價高於曆朝曆代,百年以來的實際價格都是至少二三百文一斤,質量還未見得有這麼好。以不足一成的價格向自己這種小門小戶販賣私鹽,不用說:必然是在其他方麵有什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