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最大限度的發揮自身優勢,同時也為了避免固始縣的頑敵在夜間被擊潰的時候大量逃亡,學塾弟子張金輝所率領的治安軍第一步兵旅在寒冷的冬夜就開始部署部隊到各鄉周遍展開三麵圍的架勢並在太陽漸漸升起來的時候首先由第一營發出了進攻的信號。
步兵隊伍要充實許多的治安軍第一旅共由六個步兵營二十四個步兵連組成。每個步兵連的人數多達近二百人左右。此外還配備了二十多門繳獲敵人軍輜中挑選出來的“千斤弗朗機”做為炮兵裝備,又配備二十多門主力部隊中淘汰出來的臼炮及鋼盾,成為按舊軍隊的標準一支裝備精良的武裝。
沈家穀堆並不是如名字那樣的一個糧倉或者穀場,而是中和鄉的一個具有悠久曆史的標誌性建築,據說是當年漢劉邦領兵進攻到此處時修建的一個了望台。而明時已經發展成上有寺廟下有地下室麵積近兩畝如同城堡一般的堡壘。
這堡壘在其他地方或許顯現不出什麼獨特之處,而在這平川曠野一望無際的平川邊緣卻起到了能夠在天氣晴好的情況下能夠有效了望全縣廣闊範圍內動向的作用。
做為當年王陳元光部下、開漳大將軍部下的後裔的沈家在這亂世之時也沒有忘記重新聘請與新軍治安部隊有過交戰經驗的一些逃亡出軍隊的軍官幕僚擔任全縣禦敵的作戰指揮。
同張金輝所料想的大不一樣,當治安軍第一旅的隊伍趁夜開始向各鄉展開調動的時候,各處的百姓中就有不少人認真負責的向沈家報信。負責通信聯絡的馬隊遊騎大多是雇傭的與新朝政權擁有不少血海深仇的人,也大多及時的起到了作用。
因此,第一旅針對各鄉在天亮時展開掃蕩的時候發現全縣周邊四個鄉五六十餘個村內的不少青壯都被趁夜調走了。抵抗各營的僅僅是一些臨時發下如竹槍農具一類簡單武器的老弱婦孺。
上萬老弱婦孺在各鄉村防禦中的激烈抵抗也給各部隊帶來了不少麻煩。花費了傷亡數十餘人外加一個上午的時間才使得進攻中和鄉周邊各鄉的全副武裝的步兵營基本控製住了固始縣的大部分地方。
而在張金輝親自率領的第一營八百餘人的步營隊伍,則遭到了從四鄉聚集起來的三千餘名沈家民團主力及幾百名明軍遊騎殘兵的進攻。
一年多時間以來的沈家在明朝開始動員各地的戰備中,也積攢起二百餘套明暗包鐵棉甲的資本。並且還積攢和從潰兵中尋購了不少的精製鳥槍,這些使得沈家團練一時間也成為好不遜色於尋常明軍主力的“強兵”
再加上這一年多時間裏的選訓得力,外來威脅下的人心也算凝練,在麵對張金輝所率領的第一旅第一營步兵在一開始展開的進攻和衝擊時雖然被打的頻頻後退卻最終依靠四倍以上的人數優勢乃至騎兵在側後的騷擾一時維持住了野戰狀態下的僵局。甚至依靠兵力眾多帶來的的體力優勢有由守轉攻的態勢。
如此的“強敵”在第一旅以前的戰鬥中,卻是極少遇到過的。不過並不覺得隊伍會有多少危機,很顯然:進攻中的心態乃至可以承受的死傷同防守大不相同。當局麵陷入僵局時,那就是新軍所獨有的拋射能力大顯神威的時候了。
在陣中的各營連八名正副軍官們開始下令方陣內部的火器手填裝臼銃彈丸,四個步兵連的近百名連部人員填裝好的臼銃彈丸接連不斷的集中到在正規隊伍中接受過更完善訓練的連幹手中,展開了向遠處之敵的開火。幾乎每一分鍾都有二百多枚重鉛彈落入退到六十步外的敵群中。運動中能夠攜帶的簡單盾牌乃至那些軟甲的防護之下依然有不少沈家民團的人遭到殺傷一時間喪失戰鬥力。
而四個方向上步兵連長矛手之後處於後排的弓箭手們則用弓箭展開中近距離上的“跨隊拋射”第一旅第一營的新兵弓手們通過選兵及初步的訓練已經能夠有效實戰操作五鬥級別的入門清式戰弓,發射出去的戰箭已經是能夠對不少披甲目標都構成威脅的了。為了在射術不是很強的情況下讓這些新兵也能把箭拋入敵群中因此普遍采用張海當年曾經用過的如同和弓級別的二百克超重箭,如同射速快而猛烈的投矛發射器拋出的投標或兒童用的輕型標槍一樣不斷把這重箭拋入到五十步內敵群的後隊中。
沈家的那些民團鄉勇們也有不少弓箭能夠用於拋射,那些弓所用箭支往往繼承了蒙古與中原的傳統更利於直射。拋射要在百步以外才有足夠的威力,不過在鼎盛時期英格蘭長弓手們那些能夠在百步左右的距離上百箭拋射入不停移動中的敵軍隊列中的本事卻是這些鄉間的弓手們所不可能擁有的能力。再加上披甲率及兵源上的巨大差別,對峙中的沈家民團也逐漸落了下風。不得不在用馬隊保持牽製的情況下交替掩護著的撤向中和鄉的沈家穀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