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劈山利炮(1 / 2)

為了在一片漆黑的雨夜不至於迷失方向,在水戰中頗有經驗的李魁奇手下的不少幕僚還提出了防止隊伍在黑暗和混亂中迷路的辦法。用薄木片和硬製特製的超大型“飛火神鴉”在白天潛伏的時候瞄準好大致的方向後於夜間發射,這樣飛火神鴉就至少能飛行兩裏之遠越過對手的警戒線。

並且在白沙鎮附近河流的上遊用飄移的“水底龍王炮”從上遊釋放。製作和釋放這些信號類武器的人都是精選出來經驗豐富的火器手和火器工匠。“水底龍王炮”和雨中的“飛火神鴉”都進行了特殊的防雨處理並且能夠發出與眾不同的爆炸聲。雖然這些兵器的實戰射程遠沒有那麼遠,而且精度誤差可以大到百米以上,但通過這接連不斷的爆炸聲,進攻的各支隊伍就大致明白敵人的駐紮的大營陣地及方位大致在什麼地方。

而為了讓參加進攻的各支隊伍能夠在數千人的“營”級單位內進行有效的協同,又統一安排了不少號手並對參加進攻的各支隊伍進行培訓。這福建附近所有適合大軍作戰場地的地形經過這麼長時間的準備相關的地形圖也找到了不少,並且各個營都安排了不少熟悉作戰預定地點的人做為人員向導。

即便是如此周密,可雨夜的大規模進攻作戰實施起來還是有不少難度,不過至少具備一定的可行性了。尤其是這白沙鎮周邊的地形,即便進攻的大部隊發生了混亂,也隻有少數通道可以潰逃出來。隻要由專門的部隊負責堵住從周圍的山地可能逃亡的退路或者在那裏收攏部隊就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夜戰失敗可能帶來的風險。當然也有可能在失利的情況下選擇河流順流退回福州,可有什麼作戰方案是十全十美的呢?

新朝三年舊曆四月十五日左右,原本應該是圓月的夜裏因為梅雨季節的來臨而烏雲密布,黃昏十分綿綿的細雨不僅沒有削弱的態勢,甚至還有些轉大的趨勢。天空中似乎也偶爾穿來隆隆的雷聲。有人擔心這雷聲有可能讓執行夜間進攻作戰的隊伍迷失方向,不過那些做為信號聯絡的武器大多在不少的隊伍麵前測試過。那種獨特的爆炸聲同這陣雨之間雷聲的區別還是很好辨別的。

身披著蓑衣頭帶著鬥笠並用白布標誌和白色圍巾做為近距識別的五萬大軍按照地域和兵源地方言的不同分成了十一路大軍從白沙鎮遠處的群山山口處開始向前麵廣闊的原野打著昏暗的防雨燈籠出發了。

從近處看:那燈籠的火光組成如同鬼火一般的光芒,乃至人們聯絡叫喊的聲音乃至腳步聲對於參加進攻的福建大軍每一個人來說都似乎是熱鬧非凡。昏暗之中這些糟雜的聲音讓大軍中的每一個乃至每一隊官兵都感覺到自己這邊兒擁有眾多的人在同自己一起走向危險的戰場,自己並不是孤獨的。這樣的聲音在近處看似乎極容易暴露目標,不過在雨霧之中百步外就似乎覺察不到一點兒動靜了。

依靠東南之地豐富的工匠與人力資源,外加上新朝主力部隊人數並不算多,第四旅的每個步兵連都擁有了計時的鍾表。用以規劃行軍和安排夜間的休息,因此在這樣的天氣下依然能夠隨時掌握大致的時間以執行隊伍行軍野營的時候在整個夜間的野營。

就在各步炮連隊負責後半夜值勤的戰士開始當值後不久的時候,似乎從雨霧之中的上方傳來了如同驚雷一般的聲音。這類雷聲每隔固定的時間就炸響開來。

雖然大多數士兵們還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不過不少經常在測試長的各炮兵陣地上的炮兵軍官們還是感覺到了不對:雷聲應該是沉悶而連貫的,比較輕脆的雷聲則必然會伴隨著閃電。而這些聲音是來自空中的爆炸聲。如果不是己方隊伍進行的測試,那極有可能就是敵人在這樣的天氣下為了進攻不迷失方向所采取的一種手段。

戰備動員就這樣施展開來,烘幹的火藥在烘幹之後開始不斷的填裝到僅僅同不過三四尺長的劈山炮炮口之中。

不同性質的戰場環境下就會誕生出相應的最佳武器,在防護裝具和各種車輛已經非常成熟的歐洲,即便在拿戰時期火炮發射的霰彈往往也比大口徑滑膛槍發射的子彈還要重。以確保在中遠距離上的威力乃至對任何可能出現目標的殺傷力。而對付幾乎就沒有什麼精良鎧甲的,大量的人在進攻中缺乏基本有效防護的南方明軍,李峰離開第三旅的指揮崗位負責兵工生產之後就開發了專門針對南下作戰的“劈山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