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荊溪鎮對岸準備不惜一切代價攔截歸敵於江中的第四旅主力很快發現了敵軍有棄船南逃的打算。
王新盟當即條件反射的就要打算率領第四旅其他三個營及炮兵群主力展開追擊。不過卻終覺得沒什麼把握。雙方的距離雖然隻有兩三裏左右,這兩三裏的距離追擊起來一定會把隊伍跑散,而大部分營連排級指揮員僅僅是對沿江縱深數裏內的地形稍有了解而已。如果那樣做,所要冒的風險就有些大了。
“等敵人上岸後再說吧!南麵是山嶺,如果我們就這樣在他們屁股後麵直追,因為我軍戰士隨身攜帶有不少的輜重及武器負重,追擊上敵人的風險會很大。但是如果他們翻山越嶺我軍從竹岐鄉至荊溪鎮對岸的山嶺後麵組成穿林的包抄方向就不一樣了。如今敵我雙方兵力對比已經小於十,而雙方的戰鬥力對比在不利的情況下也不會小於二十,我軍還是有足夠的兵力至少給予逃到南岸山嶺南側的敵人以殲滅性打擊。”第二營營長僅僅做了片刻思考就回到。
閩江這段南岸不遠處的山嶺並不算漫長第四旅在留下第四營做為從後麵展開包抄堵劫的力量後,第二營和第三營各連排分頭以單路隊形出發從山嶺南側相對平緩些的丘陵林拉開了大網準備圍殲殘敵。
山林之間的地形環境下對於熱兵器時代的小規模交戰而言或許是有利於防守者的,因為進攻的人會發出種種動靜和跡象,防禦者就算隻有很短的攻擊時間也可以通過迫炮機槍等手段給予對方嚴重殺傷。不過對於隻有冷兵器及半冷兵器的敵人來說,就算在林敵中處於最為不利的多麵圍攻。隻要一個戰鬥小組存在仍然可以對缺乏組織力的逃敵形成巨大威懾。
激烈的戰鬥在大約一刻中之後就在南岸山嶺後的丘陵森林地帶展開了。做為先頭的第四步兵旅二營一連的戰士們在接近一裏範圍內的林間,首先同上數以千計零零散散的逃敵展開了近距上的激烈戰鬥。
盡管因為兵力的相對分散,各班組的戰士們總是在近距離上會遭遇四麵八方而來的大量敵人,但是因為事先填裝好彈藥的超輕臼銃乃至燧發排槍可以在臥倒或坐姿的情況下隱蔽在林間的草叢內開火,讓不少敵人從四麵八方射來的箭彈走了空。
為了盡可能的減輕負擔,戰士們的身上隻有薄薄的超輕型鎖子甲或板鏈甲,不過在臥姿或者坐姿的情況下中箭或中彈往往是以很大的傾斜角度被命中的,加之敵軍擁有不俗火器及箭術的人並不多,又進一步的降低了戰士們傷亡概率。
近距離上至少數倍的火力優勢,幾倍的先機優勢外加上新軍主力旅官兵們在作戰覺悟上對敵人擁有優勢極大的低消了處於被夾攻中的不利態勢。
不過即便是第四旅基層的連排長們在經過隊伍上的戰術教育與演練之後也很清楚這種局麵下隊伍可能遇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