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苦難行軍(1 / 2)

新朝三年春末夏初,就正在王新盟所率領的第四旅官兵在閩浙邊境緩慢的向前推進並閩江至福州泉州之間的海路展開一係列積極的水路作戰的時候,石壘所率領的第三旅官兵卻在自南直隸至閩地的兩千裏陸路上進行著漫長的行軍。

每日行軍四十公裏對於身體素質優良一些的接近成年的少年兵源來說算不上什麼挑戰,可是要在晝伏夜出的隱蔽要求條件下行軍,並且還要進行長途的翻山越嶺就是一種嚴峻的考驗了。更別說似乎越往南,天氣就似乎月濕熱,山間的蛇蟲之類的也越多。

因為要進行的遠征路途漫長,石壘並不願意在並非關鍵作戰階段的時候使用背負的那些熱量很高的“罐頭”,為此沒少在贛閩邊界同當地的民團鄉勇們發生零星的清剿戰鬥。在連續數天的清剿戰鬥中至少上萬的“頑固者”被消滅於當地,隊伍傷亡不過五六十人。然而盡管在飲水和衛生乃至醫療等方麵隊伍於行軍的時候百般注意,可隊伍裏的兵患減員就接近百人。

百分之二比率左右的非戰鬥減員在傳統舊軍隊裏可以說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不過在習慣了低病員的主力旅隊伍裏來說就顯得有些不同尋常了。

自舊曆四月初隊伍過江走水路後自寧波一帶開始南下計,經過了連續二十餘天的強行軍,沒有鎧甲等輜重帶來負擔的戰士們終於從江西方向逐漸逼近了粵地。

“嶺南也是全國海貿重地,自江西南下廣東,自古以來的大軍一般選擇兩條路線為主。一是由江西西南的定南至平遠一帶沿驛路向西南方向直至惠州,由東路進逼廣州府。二是從南雄府直攻韶州府境內的關隘,然後直下廣州。”臨時做為第三旅參謀的第三旅一營營長王光說道。

“這兩條道路是不是也可以平坦的走馬車?”石壘問道。

“天下間的驛路及關口,乃至大軍能夠有效行進的道路大抵不過如此。輕裝前進的我軍並不依賴馬車,也不是人數規模上萬的大部隊。按照前線偵察來的情況看,從定南一帶直接繞過山嶺直抵達廣州府的東麵也不是不可能。”王光回答到。

不過做為張海弟子的石壘總是思考的要比一般官兵略多些。在簡略的戰區地圖上他其實不僅僅想到了粵地,還想到了師傅所率領的隊伍乃至與自己一同南下,正在攻掠福建的第四旅。而如果湖廣一帶如果師傅所率領的隊伍取得勝利—這幾乎是必然的,那麼也有可能率領隊伍南下。至少完全會有充足的公安軍野戰部隊來執行收尾任務。

“如果你是殘明紹武帝朱聿鐭,或者何士晉也一樣,總之是廣東之敵的決策者。當你收到福建和湖廣等地的敗報後會做何反應?”石壘問道。

王光思索片刻便回道:“我不是朱聿鐭,不知道他是一個什麼性格的人。但我以一個冷靜的謀士來猜想:他們之所以定都選擇在廣州登基而不是福建乃至其他什麼地方,就是因為從這裏逃跑比較容易。當前線傳來不好的消息,那當然是做船南逃,首選是海南。海南是孤島,如果連水師的優勢也都不確信,或者海上的那些海主們也無法依靠,那就選擇向廣西逃。廣西守不住去雲南,實在不行去西南境外的其他國家也可以,這樣我們將要麵對的就不是單獨廣東一地的力量,可以把西南土司甚至境外的勢力也都牽扯進來。進入深山老林落草為寇?雖然說對於那些貴族出身的帝王來說這種選擇很困難,不過也不是絕對不可能.。。”這種可能性推斷完畢之後王光也大致明白了旅長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