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旅在福建一帶的戰鬥詳報王光等人是見過的,其中有一條教訓就是為了防備敵軍在夜間的進攻,兵力不能過於密集。如果是在行軍中工時有限,寧可不要太過於完善的戰壕也要給人員留下足夠的空間。
因此對於塹壕和堡壘體係的修建,擁有充足時間的第三旅海上支隊的戰士們就在強征當地人力的情況下一起進行修建。雖然一晝夜時間的工事構築即便在有充足的工具條件下也挖不成現代那種每個班上累計二百多米的塹壕要求。不過一個類似後世完善排級環防陣地並帶有簡單地堡與被覆的防禦體係還是在海岸不遠處一處高地大致初步成形。一個加強營的兵力進駐這種完善的“排級陣地”也不顯得太過擁擠。甚至可以這樣說:在近代不少特殊情況下,這方圓不過一百五十步左右的陣地還真有可能是營規模的防區。
除了選擇相對高一些的丘陵地域,隊伍還十分注重水源的儲備乃至整個陣地被覆的防雨與排水。
不過這種從未見過的“地溝”式防禦工事卻是那些被征集來的越國民夫也不屑一故的。不少有過軍事經驗曾經在軍隊裏服役過的中年男子對於防守設施也多多少少有些了解,那怎麼說也得有個明顯高出地麵的牆吧?像這樣的地溝,對手的近戰兵逼迫到近處不就是隻有等死的份麼。
越人的反應似乎十分迅速,海上支隊登陸的第三天,舊曆五月十二左右的時候,雲集在南邊不遠處前線的鄭家大軍就率領精銳主力從遠方逼近而來。
因為這一帶都是鄭主的地盤,而且臨近南方敵對勢力不遠,因此連同這附近的一些民壯一同而來的時候竟然有三萬餘人的規模。
鄭梉當然也是擁有軍事經驗的人,職業精兵隻要規模上千,對付臨時動員起來的人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但是包括了三四成堪戰常備力量的大軍,就不是這麼少的人能對付的了。
負責偵察的先鋒查探到了不遠處王光等人的軍陣後就覺得輕視起來,這難道是一群外行?征集了這麼多人幹活,也不處決幹活的人,以為鑽在溝裏別人就發現不了了麼?
“難道這些人還打算與我們開戰,伏擊我軍麼?差遣幾個懂得漢話的通譯去同那些人聯係聯係吧。
跟隨鄭梉的人當然也有很多精通漢語乃至漢學的人。知道這樣做是鄭梉是給了北邊的新政權幾分麵子。不過東南一帶的不少強權對於北邊那個大國並不是很在意。鄭梉認為漢人那裏不論是誰當政,他們的戰略重心都必然在北方。隻要不像以前那樣在邊境進犯其治下的州府縣城,就算遇到了什麼吃虧的事情他們也不可能興大兵來犯。特別是據說現在這剛剛崛起不久的新朝政權正要同殘明及關外的強敵進行戰略決戰的時候。
鄭梉準備派出去的使者對這股連紮營都不會的外行同樣十分輕視,自從五代以來的千年間,北方大國不論是漢人還是蒙元都舉大兵不少此來犯,可哪一次能夠真正征服越國?於是建議道:“最好主動挑起事端把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人重創後全部俘虜起來,再以誤會為名義押送回去,才能讓那些自己國內的事情都還沒搞定的北方勢力知道輕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