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登陸遼東(一)(1 / 2)

自南京至遼東,走海路加上長江水路差不多要三千裏路程。按傳統尋常的內河與近海船隻大概要十五天左右的時間。而傳信加上駐紮在冀南一帶的後金主力以最快的速度回師,差不多要二十幾天不到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想到九天的時間還不至於讓敵人攻到老寨產生嚴重後果,奴爾哈赤還不算覺得事態過於嚴重。但是毫無疑問:已經是時候回師了。

“傳令各營準備拔營!明天啟程!”為了防止入關後隊伍的鬆懈與腐化,奴爾哈赤等人特意沒有將大部隊安排在府城之內,而是選擇以主力在城外紮營並圈了不少的土地做為馬場。當拔營的命令下達後,整個隊伍沒有用多長時間就集結起來展開了向北方的快速行軍。自從年初入關以來的數個月,已經有不少糧食和人口運往關外,所以各旗旗主得到拔營的命令後也沒有感到過於的遺憾。

後金在每次入關的時候也不是空國而出,在後方留守的兵力也通常占四成左右,雖然這其中的精幹並不多,但是加上全民尚武的動員以及防守中的優勢。大部分後金旗主佐領們都不認為後方的防禦有什麼問題。不敢與後金的主力相抗,企圖趁火打劫也往往得不嚐失,這是後金集團在與東江軍以及其他明軍打了不少年交道後的自信。

並不是新軍主力部隊中的所有人都有過在大海上航行的經曆。雖然對於參加過夏季南下作戰的第三旅或第四旅的多數戰士們來說,這夏末初秋北方的近海海域溫順平靜的出奇,遠遠沒有東海海域上那種深不可測,就連海水的顏色也不那樣令人敬畏。而對於第五旅及第六旅甚獨立近衛部隊中的不少戰士們來說這似乎是有生之年第一次真正在大海上航行。

平靜的海麵加上普遍比較高大的船隻讓甲板上的戰士們感覺不到這海上的航行相比江中是如何的艱險,可內陸少見的海風帶來的乘風破浪的感覺卻在官兵們負責輪流在甲板休息的時候舒緩了不少臨戰時的壓力。過了長江口以後船隊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借助風力也無疑減輕了輪流在船艙裏踏板勞作的壓力。

在這季節交替的時節,船隊以陸地上難以想象的每日四五百裏的速度順風北上,使官兵們在短短數天內的時間就感覺到了氣候的明顯變化,尤其是船隊臨近膠東一帶後。不過那有些秋季感覺的清爽涼風也意味著臨戰日子將要到來了。

船隊在派遣登岸偵察的戰士確認了西麵的陸地正是山東一帶的膠東半島後沿著距離海岸不遠的方向折轉偏西,沒有多久就臨近了遼東半島的陸地。

海上的大部隊擁有製海能力的情況下並不畏懼分兵,也不畏懼在水麵上進行各船之間的調兵調整。

大約三成左右的大船攜帶著近衛第一旅的兩個營開始在皇城島等登州與遼東之間的重要島嶼登陸。

這些地方是山東到遼東之間的水路要地,戰士們原本以為會有敵人的重兵把守,而且說不定會有激烈的交鋒,可當戰士們在這些地方登陸之後仔細檢查才發現這些島嶼上從軍營到村落早已空無一人。隻有偽裝成漁民的零星哨探在部隊對島嶼的搜索中被俘。經過大致的了解,原來是陸上的敵人畏懼新朝規模水師,早在江西水戰的消息傳到北方之後登州以北不少島嶼上的軍隊連同平民都撤到陸上去了。

“在島上的營壘修建的象樣一些吧!”乘船上岸的張海對近衛一旅的官兵們說道。第四旅在福建一帶的作戰經曆表明臨時由壕溝及被覆構成的簡單工事雖然也能擁有野戰防禦效果。但是在麵對傳統冷兵器軍隊的夜襲時總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要有效的抵禦敵人的威脅,至少也得是超過一丈以上的高度,並且類似棱堡摸樣的土圍才行。冷兵器時代規模不大的土圍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局限。比如容易被投擲武器弓矢交加,比如兵力的防禦密度不足等等。但是對於幾乎沒有平民的純軍事據點外加擁有比較強悍火力的隊伍來說這些就算不上是什麼缺陷了。這樣算起來,營防禦據點每人五到十立方米的土方量雖然不是很大但也算不上很小,光是這些營壘工事的修建就要花上十天半個月左右的時間了。而主力部隊當然不可能耽擱這樣長的時間,必然是抓緊一切時間掃蕩遼東的頑敵。

趕不上大戰讓參加守島的近衛部隊有些低落,親衛連的宋子悅也有些覺得不妥:“擁有這麼多大船的情況下用的著近衛一旅的部隊守衛這些島嶼麼?暫時用不上的重炮輔助部隊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