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登陸遼東(三)(1 / 2)

吸取了金州以南登陸教訓,近衛部隊主力上岸的時候沒有通過船上的便橋搭板直接進行,那畢竟受海浪的影響並不十分平穩,有被敵人的火力打落海中的可能,船頭上的火力掩護射界也受影響。

盡管灘頭上似乎並沒有八月初八在金州以南一帶登陸時那種敵軍密集的防線,登陸的部隊在擁有完善防水及以漂浮裝置的情況下,依然選擇在距離海灘六十步左右的距離直接泅渡上岸。

整個過程似乎沒有遭遇到任何的抵抗,使得隊伍完全在海岸線縱深百步左右的範圍內站穩了腳跟。隨後,近衛第一旅剩餘的兩個營約一千名左右的主戰部隊也登上了海岸。在短短不到半個時辰的時間裏,近衛部隊所配屬的炮車及彈藥車大部分也登上了岸。兩裏範圍內的隊形變的不在那樣單薄了,能夠在前進或移動的情況下還擁有充足的後衛。

等到牽引著小女孩們所駕禦的熱氣球的牽引繩由船上轉移到海岸上增加了配重的大車上的時候,隊伍開始脫離船隊的掩護向不遠處的群山之間東南麵複州城的方向上展開了推進。

做為近衛部隊後衛的第二旅也很快通過船隊登上了海灘,並與近衛第一旅群展開能夠相互掩護的距離向前推進。

規模龐大的隊伍在大孤山以北相對平坦隻有部分丘陵地帶的通道上展開向遠處的群山之間展開推進的時候,不遠處的山頭上正在觀敵料陣的襄八旗都統不由的感到了壓力。複州至永寧乃至整個遼東在後金軍攻占之後是八旗中實力偏弱的鑲白旗旗主諸英之子杜度的地盤。為了應對明軍在這個方向上的威脅在複州至永寧一帶常備著一個旗左右的兵力。後金主力南下入關之後,遼東半島南端一帶也擁有數萬遼東漢人及三四萬旗人,主要集中在永寧至複州一帶,是後金威懾山東半島乃至朝鮮方向一個重要的軍事聚落。

金州以南負責偵察聯絡的後金偵騎那製僥幸逃出來的士兵,以最快的速度翻山越嶺連夜把海灘上那令人恐怖的場景報告給負責在複州駐防的鑲白旗都統之後,負責留守遼東半島一帶的鑲白旗都統就再也沒有了之前那種自認為守備嚴密而能對對來襲之敵“半渡而擊”的計劃。而是打算把登陸的新軍主力部隊放到更深入內路一些甚至連逃脫也難以逃回海上的距離上展開一次集中兵力的突襲。

當張海率領的近衛部隊主力在登陸之後深入內陸近四裏,逼近到寬闊的山穀之間鑲白旗所屬的核心村落附近的時候,埋伏在大魏屯以及兩側山穀處的上萬名後金主力在旗鼓及號令的指引下集中起來對張海所率領的獨立近衛部隊中最薄弱的兩翼展開了強攻。

為了準備這次進攻,不少並不適合做為戰馬的老馬也被臨時的運用起來,一時間寬闊山穀裏此起彼伏的銃炮聲和喊殺聲似乎讓人覺得後金主力早已回師並部署到了複州一帶一般。

夏末初秋的遼東其實已經到了晴朗而少雨的季節,在天空中負責以珍貴的望遠鏡仔細的觀察著敵情的李千蘭等小女孩們早已發現了在兩側山嶺之間埋伏的大股敵軍並迅速的以速寫的方式通過熱氣球的牽引繩傳信下來。因此當敵人的大股馬隊展開進攻的時候,運用燧發槍槍的官兵們迅速臥倒,並迅速的做好了戰鬥的準備。

軍官層擁有豐富作戰經驗的近衛旅並沒有讓重裝備在第一時間開火。似乎是吸取了金州以南登陸戰的教訓,又或是這時代的非正規馬隊特有的特點,進攻中的敵兵兵力密度並不是很密集。因此張海決定先以猛烈的槍銃火力遲滯阻擋敵人的進攻,至少迫使大部分敵軍下馬。

經過了一係列作戰的考驗,近衛部隊的官兵們已經對身上的鎧甲乃至手中的武器都十分的自信,因此並沒有像新兵那樣不管遇到多大規模的敵軍威脅都會在敵人的箭雨從遠處飛過來落在身邊的時候力求以最快的速度把已經填裝好的彈丸發射出去。那些以縱深並不算太大的分散隊型衝過來的馬隊也沒有給戰士們造成多少壓力。

戰士們按照各排排長的口令進行相對精確瞄準的開火,即便這樣平均每三秒種一輪,不到十幾秒的時間可以在一個營的一裏左右戰線上打出兩千五百發子彈的猛烈火力也迅速的遏止了來襲馬隊的快速衝擊。負責側翼的兩個步兵營以五六千左右的燧發排槍槍彈就把超過兩千多名敵騎打落下馬並且將落馬後的敵兵也擊倒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