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附近初秋時節的海麵上風和日麗,似乎沒有大海上那種波濤洶湧的感覺。初上帆船的人在短途航行中似乎也沒有什麼暈船的感覺。那綠油油的海水更是讓人有一種這不過是在洞庭湖一類大湖上的幻覺。
可在那大海上一艘艘向南行去的大船甲板內部卻遠遠沒有這樣的愜意了,對於被俘的平民來說在這些凶神惡煞般的人們手中,這似乎是一次通向地獄的旅行。
滿載著“平民戰俘”的海船還沒有航行到遼東半島以南的海域上的時候,就有一些不聽話甚至僅僅是目光不太友善的兒童被扔進了大海中。個別的嬰兒也隻能以牲口的奶為生,如果因為暈船的原因而屢教不改的哭聲的也會被戰士們毫不猶豫扔出船外。在這個棄嬰乃至販賣自己的孩子司空見慣的年代,即便是經過不少政治教育的新軍主力部隊官兵們的眼中,現代意義上的所謂人道也從不高於紀律與原則。
以女童為主,兒童為絕大多數的被俘來的兩白旗“戰俘平民”盡管身材並不大。可在每艘二百噸排水量的大船上安排了近千人的情況下,船支也顯得擁擠不堪。特別是各船還要保持相當部分的士兵用於在船艙內輪值踩踏螺旋槳動力杆上的踏板的時候。
雖然這些人大部分都是兒童,但因為民族尚武的傳統再加上血海一般的深仇,在渡過了最為驚慌失措的時候,不少兒童還是不安分起來。尤其是見到戰士們在船艙裏休息,輪值警戒的人也睡了,身邊又有不少“刀劍”“繩索”之類的兵器的時候。
然而當各船中近千的孩子們中的少數勇敢者決定冒險一搏的時候才發現那些“刀劍”“繩索”不過是灌了鉛的木製玩具和棉繩,專門用來“釣魚執法”用的。
就這樣,在各種嚴格苛刻的要求乃至借“釣魚執法”的誘惑進行的清洗下,不到一萬兩千名滿州平民最終隻有不到九千人抵達了押送戰俘船隊的目的地:皇城島。
皇城島分為南皇城島及北皇城島,麵積不各不過方圓三四裏左右的樣子,同不少的島嶼一樣,這島上的中央有不少山地及高地。站在高高的山岡上,整個島嶼的海岸線都能最大限度上的一覽無餘。一個近衛步兵營百餘個分布在各地的崗哨組幾乎能夠把全島都布置在無處不在的火力體係之下。
在船上的孩子們吃的並不好,有人甚至長時間的挨了一天的餓,不少人絕望的滿州孩子們覺得自己最終的歸宿可能就是在饑餓中等待著死亡。
經過一路上的震懾和恐怖的旅程,完全沒有經過抗眩暈訓練的孩子們在長途海上航行的暈船乃至暈岸,在上岸的時候九千多名孩子幾乎是連走帶爬的才趕到臨時的村落裏。
如果不算流動的漁民乃至商旅和駐軍,南北島嶼上的村落在原來的情況下總共不過超過千餘人,村落擁擠下三四千孩子之後再也不夠的情況下,島上兩個營的戰士們就把自己剛剛修建起來的營房駐地騰出來。而且各連還派出不少人手去島上的林間砍柴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