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決戰後金(十七)(1 / 2)

在遼陽城負責臨陣指揮的人名叫張義,是張林於張海十歲那年起就費了不少的工夫尋找的替身。為了避免父子之間的隔閡或者引起什麼不必要的麻煩,張義與張海從身材到樣貌長的一點兒也也不像,可以說就沒有把“像”這個字做為一個選拔上的要求,年紀也比張海足足小了四歲,可以說是從頭開始培養。這件事情其實還是張海小時候最先的構想,當然也沒有必要相隱瞞。

張海擁有極為過人的力量天賦,不要說是當時的張林,就是當時的萬曆皇帝親自下旨也未必能尋找到力量天賦同張海一樣的。因此僅僅是把要求畫為沒有太強家庭背景的孤兒,身材質質要在上等之列,品性要好。這三個要求就讓張林費了不少的心機乃至金錢足足花了五六百兩的銀子才從幾百個了解到的男孩中找到符合要求的。

舊時農業基礎薄弱,營養遠不及現代,可是能夠安穩度過最為脆弱的嬰兒與幼兒時代活到七八歲年紀甚至活到成年年紀的人也是經過一定程度上自然淘汰選擇的人,因此人均身高潛力同現代中國農村的距離並不大。在北直隸,山東一帶的北方上等的男性擁有一米七八到一米八零左右的身高並不奇怪。

進了張家之後,張義自七歲那年開始就同九歲以前的張海一樣,幾乎沒有什麼娛樂活動,也很少與人接觸,甚至說話的機會也很少。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習武,甚至還時不時有家匠乃至請來的人做陪練,主要就是箭術乃至戰場上的躲箭這些。這樣的訓練方向也讓張義在孤獨與痛苦中有了一絲希望與感動:這張家在我身上下了這樣大的本錢,必然不是僅僅為大戶做護院那麼簡單,想必有一天能夠征戰疆場,建立不朽的功勳。張義在飲食上更是以前想象不到的奢侈,僅僅還是未進入少年的時候每天光是牛肉就至少有五六兩,還有大量的奶類乃至一些說不上來的葷菜。這方麵甚至是當時還在刻苦訓練的張文及其弟子們也不曾擁有過的。

張義也不能說是完全與外界隔絕從不與人交往:至少外麵請來的不少武師還有家匠們都經常打過不少交道。張義能夠看的出這些人對自己的天賦還有所下的苦功從不以為意的讚賞直到驚歎。

到了三年後鹽山起事之前的時候,十一二歲的張義就擁有了如同尋常少年甚至下等北方普通成人一般的身材,四年的箭術與反應能力訓練讓年僅十一二歲的他擁有了不差於個別成年武師的實戰技藝。因此在作戰準備開始的時候張義也極希望能夠參加決戰行動,張林也沒有拒絕這一點,因為畢竟在刻苦而優秀的訓練也隻有經受住實戰的考驗才具備真正的價值。因此張義在隊伍轉戰南北的時候也一直以家匠的身份跟隨張林或楊秋霞參加必要的行動。

不差的資質加上四年的刻苦訓練,讓張義曾經以為自己的那位“少主”張海最多不過依靠年長幾歲而在武藝及力量方麵稍強於自己而已,不是沒有趕上的希望。不過一次又一次的實戰卻讓張義明白了自己同張海在天賦上的根本性差距,完全不是可以靠訓練能夠彌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