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遠處開火,大量湊群的也要逼近到五十步內敵人的腦袋比準星大的時候再打。單個的要放到二十步左右標尺同敵人的身高差不多的距離上再打!更重要的,我說開火或者我開火你們再跟著打!明白了沒有?”盡管在出發之前親衛連的戰士們已經對身邊那些臨時運用燧發排槍的人叮囑了不少遍,不過為了防止緊張之餘那些跟著出戰的炮兵團中臨時上陣的人們出問題,張義以及各個親衛連的戰士謹慎的叮囑道。為了適應這些戰士們的水平,親衛連的戰士們也不得不把要求放低。按照以往跟隨普通部隊作戰的經驗,即便使用精製的燧發排槍,在七八十米左右的距離上對隊列目標有靠譜的命中率,對三十米的單人有靠譜的命中率就已經算是很不錯的了,哪怕對麵並沒有多強的壓製火力。
已經反應過來的後金精銳們開始不斷將頗有威脅的箭支接連不斷的射了過來,不過因為在被動迎戰之下人數並不密集的敵人形不成有效的箭雨,這些箭支在五十步以外對於以鬆散隊形迎敵,隨時可以蹲下或閃身的戰士們來說並沒有形成致命威脅。一個固山營壘裏山千名敵人的殘兵在猛烈的炮火威脅之下比較有很強作戰意識的敵軍往往隻有百人左右,或者能夠最大規模聚集起來的敵兵最多不過百人左右。這些敵兵開弓放箭的水平也不是人人都能達到的護軍水平,通常隻有少數比較有威脅力。
不過在進攻和衝擊作戰中,還是有個別人在戰鬥中被那些迎麵而來威力強盡的鎧甲負傷,負傷的人隻要確定掛彩流血就被專門的收容人員抬著向城頭的方向撤退。而當距離接近到五十步以內的範圍內的時候,隨著親衛連以身作則的開火,往往不到一百名敵人就會遭到至少一個先頭連二百餘名戰士的開火齊射被打到大半,剩下的也在近戰中被補槍。
起初對敵營的掃蕩諸如戰鬥推進一樣並不拖泥帶水,因為敵軍在炮火的威懾下精神狀態遭到了很大的打擊,在清理頭三座大營的時候戰士們殲滅了三千餘名敵人的同時隻有二十幾名戰士因為箭傷而退出,是典型的進攻戰一比一百左右的壓倒性戰鬥。
可是當隊伍進攻到第四,五座大營的時候,裏麵的後金戰兵已經完全清醒過來,至少懂得向北麵友臨的敵營撤退。
為了防止可能的反複或者裝死的敵人帶來的危機,以隊伍掃蕩過整個敵營的時候進攻的戰士們沒有忘記給敵人的屍體或者那些失去抵抗能力的人補槍或補矛。可這樣一來,隊伍進攻的速度就總是不如逐漸在炮火的壓力下和隊伍的進攻威脅之下清醒過來的敵人進行撤退的速度。
各個大營的後金軍雖然馬匹已經不可控也找不到自己所屬的馬匹,不過還是在戰士們追到比較靠北麵的大營的時候完全逃脫並聚集起來,向西北方向逃去的敵人一邊潰逃一邊整隊。
因為沒有到晚上休息的時間,這些後金軍還大多身披著完整的鎧甲並且在撤退的時候除了少數人大多還攜帶了兵器,這使得這些後金軍能夠形成還算完全的戰鬥力的同時機動力也喪失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