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種馬規劃(一)(1 / 2)

張海對此到是事先了解到一些事情,最近一個月以來體育場內所謂的“賽馬”大多是由新朝政府組織的,在天氣良好的情況下全天六個時辰幾乎要組織二三十輪“十圈賽”,其最大的目的在於挑選馬匹。參加挑選比賽的有公馬也有母馬,而且公馬大多是沒有去過勢的馬,這些日子以來著實也在場上鬧過不少笑話。

新朝雖然剛剛開國,但一且從速,為了在進行繁重的挑選馬匹任務不影響其他賽事的舉行往往在賽馬的同時寬廣的場地內往往還進行足球或比武等其他比賽。

李峰以及田彥田賓等人這時也從新華書局那裏趕了過來,來到了張海的身邊一起觀看場中的比賽。

這些馬匹並不是專業的賽馬,更不是有經驗的運動員,甚至這些馬匹在比賽前往往並不知道自己要行多遠的路。盡管有挑選出來的優秀騎手的駕禦往往有的馬懂得合理的分配體力,有的馬則不懂得。還有不少公馬被不遠處的母馬所吸引,分散了注意力。名次就在這你爭我奪的情況下分了出來。不像觀看人員為主的賽跑,至少在三成路程的時候名次如何就已經能大致確定下來了。

為了精確的控製體重,駕禦馬匹的人往往還身穿了重量不一的鎧甲,以使得整個人的重量從六七十千克增加到標準的九十千克重,這也是很大程度上考驗馬的力量。就像18世紀歐洲不少賽馬要求標準化的負重一樣。

很早以來就負責文體項目的李峰當然知道有關選賽的不少事情,來到張海等人近前後低聲說道:“這輪新朝徹底掃平關外,包括遼東和大漠南北,外加上關內不少正規作戰與清鄉作戰中繳獲的馬匹,還有直隸山東等地的養馬戶馬匹,我們能夠掌握的馬匹總數多達一百五十餘萬,這實際上已經超過了當年遼國的家底,每年的馬匹出欄估測在八萬匹左右,使役年齡的公母馬總計百萬匹上下的規模。”

如果是一個傳統的帝王或者相關的上層聽到這個數字,或許會覺得國力空前強盛。畢竟即便是唐漢鼎盛時期,也從來沒有真正的控製過整個草原並將整個草原上的資源變成自己真正所有的資源。

不過李峰卻是知道師傅心目中的要求,此時代整個東亞絕大部分馬匹距離真正意義上的良馬可以說有著不小的距離。唯二的辦法,一是從西域乃至海外引進優良的馬匹,張海在金錢成本問題上一向大方,隻要是真正可以做為種馬的良馬即是黃金千兩甚至萬兩白銀的成本也不在乎。因為一匹沒有去過勢年紀也很合適的公種馬至少能繁育出上百匹馬,上百匹保管馬幾年的成本也不低,因此種馬的選訓及引進並不需要引進太多的數量。

“看著比賽的規格和每匹的數量,全天下來大概可以選訓二百多匹馬,按照原定計劃一年近三百天下來就是大概應該是七萬匹參選馬,,這些馬的大致體格如何?經過有效的初訓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