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六的下午張海並沒有直接露麵去各地視察治安整頓的情況,對於內情體係張海暫時還是信任的,而是來到了一家官營的酒家看了看情況。
吸收宋時酒家經營中買撲賣撲的經驗,京城現在不少官營的工商業都是都是這種官辦民營體係的經營方式,盡管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卻可以最大限度減少官營工商業的弊端。
不過在臨近宮城的地方,也有一些主要為體係內的工匠們及軍隊家屬服務的酒家及綢緞莊是純而又純經典化的“官營單位”,不僅體現在官辦官營,還體現在從底層員工到最高負責人都是有編製的公務員,而且這單位的規模還不算小。
在服務行業領域裏這樣性質的單位按照一般經驗來說會有諸多弊病,不過張海還是打算建立這樣一些單位,其目的和意義就在於檢驗優秀的人才:從優秀的官兵到真正可靠的團隊,應該有著足夠的覺悟在絕大多數管理體製下都能尊重上級的要求和各種規章製度,真誠的對待民眾,做不到這一點,那其俗人或庸人的本質就會被鑒定出來,就有可能喪失擔任重任的機會。在君權擁有強大能力並且可以幾乎不受幹擾的極權主義體係下,像新華書局某本叫做《中華再起第三部》的小說中那樣因為普通工作人員一點兒態度和性質問題遭到嚴懲的危險也不是沒有。
因此張海等人雖然並非以真實身份在這裏光顧,店裏中下層軍人和市民出身的服務人員雖然對這種一看就是身邊不少隨從的富貴之人頗為不爽,態度上也不可能怎樣熱情,但還是沒有犯任何規章製度上的小錯。
為了安全起見,張海按照柳香的意見還是沒有在宮外吃喝,而張海身邊的人在這種場合下就沒有那麼多顧慮了。
在張海看報的時候,李峰似是忽然想起一件事情,笑道:“哦,昨天才得到的消息,不僅僅是那些一直留在南京城內的安南南北雙方的老朋友們還有南洋那些小國以及硫求的尚家,朝鮮李家的李倧等人也派使團來了,而且讓人想不到的是前明時代就不是十分鞏固的藩屬德川家也派人來了,主動上門的老朋友們找不到我們的禮部,就找到我那裏去了,不知對待這些來朝的人,師傅的大致方針是什麼?”
萬國來朝,對於官僚政治下的傳統中國政權算是件不大不小的事情,畢竟這樣的事情可以在政治上鞏固一個東方政權的合法性。不過對於並不冀望政權地位於這些事情的新朝政權來說,張海及其弟子們並不認為這是一件多大的事情。
張海仔細回憶了回憶對於明末清初這段曆史的大致認知,卻覺得有些不簡單。明末時的朝鮮似乎很忠於大明,在遼東作戰的時候,不少公安軍隊伍在清理遼東半島的時候還同朝鮮人交過手。後來是直到讓後金率領大軍兵臨城下虐的不能能再虐才不得不向清朝表麵上臣服,暗中卻還把清朝做為提防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