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初京城那件事引起的風波在張海回到南京城之後的十多天的時間內終於在血雨腥風中被平定下來。不少因為共同的利益凝結起來的小集團在著十多天的時間內就在京城的神話傳來之後土崩瓦解了。又有萬人以上在京城及各地被處決。
張海卻覺得再也沒有欣賞這些鍛煉自己的必要,而是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夏季可能出現的災害上。萬曆末年以來相對好些的年景越來越少,尤其是北方等不少地方。旱災的可能性出現的幾率極大,水災也是如此。東亞大陸上的農業日照充分水源充足,是此時世界上農業最發達的地區,可卻沒有隻享受好處而不承擔後果的事情。水旱蝗災在這片土地上也是頻繁的。
不過在張海看來:明末的不少災害相比平時更多是旱災,而水災不多見。這也給救濟帶來了不少的方便。
舊時傳統王朝在水旱災害等方麵做的最好的算是清,宋等王朝了,但即便是這些傳統王朝對於大麵積災害的救濟往往也隻停留在象征性的層次上。這是傳統王朝管理能力及財政能力的局限所決定的。
而新朝經曆了北京那件事之後,內部開始出現的隱患被迎頭壓了下去,執行力必然會有進一步的提高,開國初年的積蓄儲備也規模龐大,這讓張海有了展開大規模救災的打算。
張萬勇和李峰等人都從相應的崗位上退下去之後,張海也從核心弟子中找到了合適的人選代替,可這些人熟悉業務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張海與柳香還有身邊那些小女孩兒們的壓力一下子大了起來。
宮城西院裏那間奇怪的臥室在也少有人照料,平日裏張海身邊的小女孩當中也專門抽出了一個班十幾名孩子負責照看小慧蘭還有日常的家務事。而張海及柳香還有大部分孩子的精力應付到了在傳統王朝本來應該由六部及宰相負責的大部分關鍵性事物上,一時間顯得繁忙不堪。
“從北方各地的線報來看,春天的時候北方不少地方就開始少雨起來,去年冬季山東等不少地方就很少。今天北方夏天很可能發生規模不小的蝗災和旱災,隻是大致的範圍難以界定。”讀的類似的情報多了,李千蘭這樣十來歲的孩子對於這些事情的熟悉程度都不亞於某些有過多年從政經驗的朝臣了。
“去年受災情況有個大概的估計麼?”張海有問道
“去年的災害查往年以來的紀錄還不算太嚴重,粗略估計不同程度的受災人口大概三五百萬左右。但從今年冬春以來的一些情況來看,受災麵積肯定是要擴大的。”
李千蘭的回答很模糊,但張海知道:即便是這樣模糊的回答往往也是建立在大量的資料和情報基礎上才能分析出的結果。
“今年的災害要是比去年明顯嚴重,我們準備調集兩千萬兩銀或米石或者更多用於救災,標準是每人四到五石米。”張海說出了早就有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