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曆九月的江南也有了一絲涼爽的秋意,舟山以北的江麵和海麵上都很平靜,還沒有到風高浪大的時候。規模龐大的船隊滿載著兩個加強後的步兵旅萬大軍連同海軍及勤務人員船員一共一萬五千人出發了。
論人數,這些兵力算不上有多大,可這些兵力一部是加強到硫球方向準備展開對日攻略的,一部是要趁著合適的集結遠航美州,都攜帶了大量的軍備或輜重。遠征美洲的臨時步兵旅裝備倒不是很重型,還是按照新軍主力部隊原來的步兵旅的結構一共攜帶四十八門中型九斤彈加農炮組成的炮兵集團並有四十多門輕型銅鼎炮,連同每個人員平均十五公斤左右的個人裝具和單兵武器、兩千五百發加農炮彈及四百多份銅鼎霰彈等物資總共隻有二百噸左右的規模,全旅隻帶了用於牽引火炮和通信偵察用的六百匹左右的輕型馬,這些馬有多少能活著抵達彼岸還很難說。但為了保證這些人馬長途遠航中的所需給養,包括以淡水和可長期儲備的食品在內的各種物資則攜帶了五千餘噸,以滿足半年遠航的所需,不到五千人左右的一個遠征旅占用的船隻多達上萬載重噸近六十艘各種遠洋大型海船。
而增援到硫球的步兵旅除了攜帶劉洪濤所親自率領的第二步兵旅外,還有辛春輝等人所統轄的龐大炮兵集團。包括這個夏天新造的九十六門十三斤彈重炮和九十六門臼炮,炮彈更是帶了接近整整一個有效壽命周期,包括兩萬發加農炮彈以及六千發臼炮彈,不計全旅全副武裝的單兵裝具以及配屬的馬匹就攜帶了三四千噸彈藥。相比之下,就是當年奧斯曼最後進攻君士但丁堡四五十天炮擊所消耗的四十四萬磅火藥和五千多發炮彈比起來都是小兒科了。為了攜帶這個超重的步兵旅,負責往返運輸的船隊也足足動用了百餘艘海船才能運輸這個超級加強後的旅。
這不是新軍主力部隊的第一次出海,但是張海看到規模龐大的隊伍遠去的時候還是感覺到心中有些不安。
柳香並不善於察言觀色,可知道不少內幕也跟張海在一起不少時間的她卻知道張海憂慮著什麼。
“我們的底子還是太薄了。這次大軍船隊出海遠征,差不多帶走了整個新軍大部分的火炮還有超過一半的野戰兵力。”柳香似是有些自責的歎道。
張海也深深的感到了此時的新朝、此時的中華同真正意義上工業革命前夕歐洲的巨大差別。整個新軍算上陸軍和海軍所擁有的全部像樣些火炮也不過是七個旅的旅屬炮團外加六個重炮團,加上海軍所擁有的火炮七百門左右的規模。這些火炮的重量級別除了攻堅用的重臼炮類似於西方海軍炮外,大多不過相當於十八世紀中葉後普通歐洲陸軍火炮的水平,就算這些火炮在用料上不在乎銅造,並且在精度加工上在條件不高的情況下要求比較高,那也不過是相當於七百門左右普通海軍炮的水平而已,這隻不過是相當於三四十艘巡航艦或十幾艘主力風帆時代主力艦的規模。以至於如今的新朝海軍水師火炮過少,海上運力需求規模又比較龐大,不少海船上的火炮配屬如果不考慮質量性能的巨大差別的話,火力配置隻有兩門炮還主要是借調陸軍炮團的力量,連傳統時代的水師都有所不如,不得不使用自殺爆破船這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