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線膛火力(1 / 2)

劉洪濤雖然身為新軍中的重要人物,但是在登陸作戰的時候並沒有龜縮在船上指揮。何況船上在夜裏也就未必安全,而是同第二旅的兩個先鋒步兵營一起在黃昏前上了岸。

不僅僅劉洪濤如此,跟隨先遣兵力一同上岸的還有加強到各步兵連營單位中的十個精確射手分隊大概一百五十名手持新式線膛槍的步槍手。這些步槍手無需攜帶重量龐大的多支填裝好彈藥的排槍,因此防護上就可以更為完善。除了重達近三十千克,各個方向上都有正麵水平的特製鋼化板甲,還有配有槍盾。並且在船上的時候位置更靠近人群之間,並安排周邊的幾名戰士做為特殊情況下的“保鏢”。這使的整個登陸作戰過程中雖然登陸的部隊累計在水中和岸上的戰鬥中遭到十五分之一左右大概百餘人的殺傷,但是一百五十名精確步槍手隻有三人因為天上飛來的重鉛彈而誤傷,徹底喪失戰鬥力的僅有兩人。

新軍花費很大的管理和人力物力生產出來的底部膨脹彈頭線膛槍還是無法同南北戰爭時代的前裝線膛狙擊槍相提並論,精度僅有七角分左右的水平,百米左右的距離上僅能勉強威脅頭部目標,還不完全確保命中。但是這種頂級傳統弓神箭手才會有的精度的水平卻也是此時代的人們從未在火器上見識過的了。

現代戰場上戰壕內的士兵往往冒頭也是很小心翼翼的,而這時代鹿兒島城城頭上的敵兵卻並不認為在城垛之間露出頭來進行攻擊有多麼不安全,至少在敵兵沒有接近城頭下的時候是如此。一百米外的弓箭是可以躲避的,火器就更是幾十不中一。

為了充分利用這一點,在劉洪濤的吩咐下每一名精確射手負責城頭上大概一丈以內暴露出的敵兵,並按照規則每個人都劃好相應的目標。為防止城頭上的敵兵聽到槍響就縮頭,還挑選了一部分燧發排槍射手模擬普通火槍的兵射速使用滑膛燧發排槍進行試探性射擊。

當一百多發打在城垛上的槍彈也沒有造成城頭上一名敵軍傷亡,不少的敵兵依然冒著城下的火器用弓箭展開還擊的時候,大約一裏灘頭戰線上的一百五十精確射手展開了火力,燧發排槍上的火力也一下子密集起來。而城頭上僅僅冒出頭來的敵人在第一輪射擊中就有七八十人被精度出人意料的槍彈命中,非死即殘。

在這麼遠的距離上這麼精確排槍火力似乎震驚了城頭上的島津家守軍,在接下來的幾分鍾內都沒有人再敢露頭。上岸的普通步兵趁機重新展開了填裝,線膛槍手也重新完成了射擊準準備。

當震撼過後的敵人打算重新露頭看看情況的時候又遭到了精確的線膛槍手的開火壓製。這回人們大多看清楚了:百米外真正開火的新軍登陸部隊並不多,但是這一百五十人對於防守中目標的火力壓製能力幾乎不遜色於五六千名最優秀的鐵炮手。

一百五十名左右的線膛槍手配合大約五百名左右的步兵完成了對敵城頭的壓製之後,劉洪濤並沒有像以往的作戰程序那樣命令隊伍輕而易舉的展開攻城。因為在這陌生的國度陌生的環境下誰也不可能知道城頭上乃至城內的敵人是怎樣布防的,總要等大部隊在明天天明登陸之後才好做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