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戰國時期長期的組織動員考驗,到了幕府早年,日本民眾以比中原百姓還要強悍的忍耐力供養了規模龐大的軍政脫產階層。兩三千萬人口維持的常備領薪餉的武士也多達四十五萬,屬於幕府直轄的旗本武士也多達八萬之眾,隨時可以動員超過二十萬的大軍。
一次拿出包括四五千名精幹在內的兩萬武士即便付出很大的代價也並不算不可承受的損失,但德川家光還是慎重的進行了安排。這兩萬武士準備事先展開的進攻的地段不到一裏左右的距離,整個縱隊按照相距十米左右剛剛能夠有效在夜間語音聯絡的距離為單位連綿四十餘隊近一裏左右,形成縱深比進攻正麵更大的橫隊。
吸收了傳聞中新軍主力部隊中的一些戰法,這兩萬人除了夜戰必備的弓刀之外還有四五千人集中攜帶了近兩萬支填裝好鐵炮做為支援。而在進攻之前,德川家光還集中了全軍的三四萬鐵炮手按照白天大致測定好的方向前進一裏左右的距離後以二十多萬發鉛彈連綿不斷的漫射在登陸部隊右翼方向上展開了漫射。
鐵炮之類的火繩槍發射的彈丸到了六十步外就喪失了命中單個目標的價值,而到了一百五十步之外就連臨陣對壘的價值也沒有了。但不論精度有多差,總歸是能在拋射的時候把子彈打到兩三裏外左右的距離上,哪怕因為人為因素的散布誤差恐怕有方圓一裏都不止,對於攻擊足有近兩裏方圓的大陣來說也足夠了。在這樣遠的距離上,優質鐵炮發射出的五百到一千焦爾左右彈丸也會削弱到幾十焦爾到百焦爾左右的低威力,即便命中帶著鐵盔的頭部甚至帶著麵甲的麵部也不一定能造成減員性負傷。不過此時的日人到很少有人研究這一點。也隻有少數大筒發射的鉛彈在一兩裏外還算有一些殺傷力,有可能對帶著鐵盔的目標構成威脅。
黑夜裏遠處之敵連綿不絕的開火聲綿密的連成一線,如同大海邊海潮的聲音一樣,短短數分鍾時間內的二十多萬發鉛彈如同彈雨一般掃蕩著戰士們在白天剛剛購建好的陣地,但除了敵人的第一輪開火襲擊造成三四十戰士頭手輕傷,其中兩人因為被較重彈丸命中而導致意外死亡外,再也造成不了什麼其他的傷害。那些落在戰壕內的“彈雨”反被戰士們視為十分重要的炮兵霰彈彈藥收集起來。趁不少戰士們的注意力吸引到右翼的機會,完全由旗本武士組成的突擊隊伍就在左翼展開了行動。
左翼是高海量的第八旅所在的防區,在新軍主力部隊累計建立過的九個步兵旅中除了遠征美洲的第九旅以外,第八旅算是戰鬥力偏弱的部隊了。但即便是這樣的部隊大多數軍官骨幹們也了解新軍中的不少條例原則,右翼的戰鬥激烈進行的時候大多數負責左翼防線的戰士們也隨時警惕著敵人可能在這個方向上的突襲。在對抗演習和實戰中,聲東擊西算是老把戲了。
忽然間:陣地前不遠處傳來了樹葉的響聲,早已在外圍二十步左右的距離上灌滿燃料的外溝內竄出了火光,那是做為前哨的敵人驚動了負責警戒的戰士,在陣地前地下有被覆暗堡內的戰士點燃了用於夜晚照明的火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