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擴充主力(一)(1 / 2)

張海身邊倚重的“重臣”同傳統王朝乃至絕大多數古今中外的政權都不相同。幾乎都是剛剛才有自己家室的年輕核心弟子,而且這些人的親家中還都沒有值得一提的大族,可以說從根源上最大限度的製約了家族利益的牽絆。這些人在童年時就被挑選並同張海一同成長,感受著自己盡其所能所樹立起的榜樣。再加上以同時代的人所無法形成的預言所帶來的神話權威。

因此至少在統治層上層來說:建立起來的凝聚力在古今中外的政治史上即便不是絕無僅見也是罕見的。除了零星叛逃的個例,沒有黨爭、沒有山頭、也沒有對君主的輕視、上下之間同心同德。可越是如此,重臣卻總有一些話越是不好講。田彥其實想說除了遠征海外的新編旅,把新軍現有四分之三的主力部隊都納入劉洪濤一人摩下,而且還是遠征海外,至少在道理上看這是一種顯而易見的大忌。

南京的城防這兩三年來雖然也有所改進,但是這些棱堡化城防體係的有效性是針對這時代的一般部隊來說的。如果是新軍主力部隊來攻,幾乎無需準備什麼就能輕而易舉的攻破城牆。

即便守城的一方也有海量的鎧甲槍銃炮火做為依托,那也會演變成一場比拚火力的消耗戰。過去那種憑借工事城防同樣力量以一敵七甚至以一敵十是不可能的,防守方以一敵二就很考驗士氣了。

不過,張海身邊的小女孩兒們雖然也有這方麵的顧慮,但總要比外臣小的多。李千蘭乃至柳香重新接手業務後就直言不諱的對張海說道:“暫時停止線膛槍及其槍彈的生產真的合適?這批攜帶隊伍的船隊出發後,我們擁有的上千支線膛槍中的大部分就應該都送到日本前線去了,除了親衛連之外再也沒有多少存底。”

張海聽到這些也陷入了沉思,線膛槍對於攻堅的意義不小,換句話說就是對於南京城防的威脅不小。但是又看了看前線幾條線上送來的戰報,張海的心還是大致放了下來。

重將領兵在外,傳統條件下君王即便不猜忌也會時常書信往來,相互之間往往提出各種要求。而張海乃至劉洪濤都沒有這樣做。劉洪濤反而坦誠的在回信中大致說道:線膛槍彈的意義確實很大,但是我們實際上過高的估計了那些日式城堡的堅固度,對於那些城堡,實心彈和臼炮彈上的準備就已經足夠。線膛槍銃雖然在攻堅野戰中也能發揮巨大作用,但是相比它占用的大量工時財力乃至骨幹工匠和管理人員,效費比是不合適的。盡快完成更多新軍主力部隊步兵旅的編練將更有利於開拓海外的事業。

“我聽說第十旅的訓練工作已經同相關裝備的生產同步完成了,明天我們去看看第十旅的狀況吧!”張海忽然說道。

新一輪的增兵之後,第二、三、四、六、七、八旅將遠征日本,新編的第九旅遠征美洲。隻有近衛第一來和第五旅留守南京,這確實顯得有些外重內輕了,可是加上了第十旅之後就至少有三個旅駐守南京城,即便出現了萬一和意外,也能在一年時間內確保都城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