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唐時建築的京都古城是整個列島為數不多有象樣城牆的城市,但是如今的京都城頭上不見躲避在城垛之後鬼鬼祟祟探出頭來觀望的守軍,甚至連城門也大開著,如果不是沒有人在城上彈琴簡直如同說書藝人口中的諸葛亮空城計差不多。
石壘所率領的第三旅群官兵沒有大意,而是在城上隨意選去了一部分城頭派遣百餘名中下等水平的官兵登上城頭在各處檢查,看看守軍的誠意。經過一個時辰左右的時間才確定城頭之上乃至城頭內側一定距離之內沒有埋伏,新軍主力部隊的大軍這才逐步登上了城頭。而原本守衛在這裏的武士與軍兵早就在商議之後撤到城內去了,盡量避免與這隻強悍的軍隊。
這些現象,包括石壘在內的不少第三旅指揮層都不覺得過於驚奇,隻有深刻了解日本文化的人才知道這樣做是要付出多大的勇氣和魄力。中原文化講究好漢不吃眼前虧,而在尚武的日本文化中,假聲唱歌都因為那與戰場上懦弱者的喊聲類似而遭到回避。不斷從江戶乃至九州等地傳來的越來越確鑿的消息讓這京都一帶列島名義心腹就這樣選擇放棄了抵抗。
“現在,大軍不會覺得有什麼顧慮了吧?我是奉皇家之命來受降的,隻是請求大軍能放過皇族一脈,避免誤會。”石壘再次見到來使的時候已經是在京都之上了。
石壘沒有什麼嘲諷,但語氣中依然透露著一種新軍在與對手談判的時候所獨有的一種霸氣:“如果你們不抵抗也不逃跑,而是安心的放下武器真心向大軍投誠。我們不敢保證你們的榮華富貴,不保證你們的任何待遇,但可以保證你們大部分人的性命。”
京都的來使沒有敢於觀察石壘的神色,但從語氣和回話中確定眼前的這些年輕人並不是一個多麼城府或老道的人,可為了避免激怒對方,還是以十分隱晦的言語說道:“京都的宮城遠不如新朝的皇宮更為宏偉,但也頗為繁複。為了避免誤會或找不到要找的人,希望大軍暫時還是不要貿然進皇宮,還是有請我們代為引路吧!”
石壘對於這樣的回答感覺頗為奇怪,不知來使要說的是什麼。可思索了片刻卻終於明白這人的意思了,顯然是在說:別看你們大軍已經圍城,但是如果天皇不想這麼沒麵子的被俘,逃亡的後路可有的是。反正看起來你們上岸的人數也沒有多少。
石壘又回憶了回憶劉洪濤臨別時的交代乃至出發前師傅同眾軍內核心弟子們商討的一些指導原則,心就大致安了下來。張海乃至劉洪濤都並沒有特別的要求俘虜天皇之類的任務,因為新朝對於日本的入侵不同於傳說中異位麵的那些入侵中國的外國殖民者。不需要代理人,甚至不需要偽軍,而是直接親手殖民,親自搜刮錢糧。
像中國這麼大的國家,如果沒有偽政權或依靠本國統治層很難進行深入到基層的管理,依靠一個賣辦化的政府進行殖民雖然不可能獲得多麼巨額的收益,但效費比卻是劃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