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軍對朝鮮半島的入侵窘異於曆史上從北方到南方所有入侵半島的強敵,沒有要地的爭奪或者遮天蔽日的大軍,除了海上和留守的力量以外,可以用於機動作戰的全部進攻兵力不到萬人,每一路隻有幾百人的規模,甚至會在戰術上分成更小的連、分隊單位。但其進攻的強度、突然性遠遠勝過幾十年前的倭亂。
在閃電般的侵襲之下,朝鮮主要正規作戰力量在幾乎來不及有效反應的時間內就被擊潰或瓦解了。
不過即便是張海也還是低估了朝鮮王朝的人口規模、複雜環境、乃至整個社會窘異於中原社會的社會組織能力。
張海原以為朝鮮帳麵人口在二百萬左右,那麼實際人口依據中原經驗來看最多五百萬。如果說此時代的朝鮮就普及了身份牌製度,那麼隱戶之會比中原更少。
而事實上除了人口的隱瞞外,朝鮮賤民階層往往也沒有納入人口統計內。如今的朝鮮半島人口規模雖然依然不能和日本列島相提並論,但經過李朝二三百年的發展,也已經達到了近千萬的規模。人口分布也從比較集中於少數中西部平原丘陵地帶向整個半島擴散開來。
展開進攻的不到萬餘新軍部隊即便分出二三百股分隊級別的武裝用於控製廣大的地域,也往往確保三京及其附近不到整個朝鮮一半地區的控製。
初期的突然性逐漸喪失,加上人口遷徙“集村並屯”政策,首先在臘月中旬激起了民風較強的鹹鏡道內的義兵起義。
鹹鏡道境內的朝鮮義軍取得了鹹興以北取得殲滅三十餘人的公安軍分隊、解救幾千人朝鮮民眾的“大捷”,打破“新朝大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但就在隨後不久就被駐紮在鹹興新軍主力臨時第七營群擊潰。
鹹鏡道境內的朝鮮民間起義成為了整個朝鮮半島義軍反撲的先聲。新朝四年臘月十六,新軍登陸朝鮮的第十四天,朝鮮半島的全羅道、慶尚道做為當年倭亂中有著優秀抗倭表現戰備水平也不低的南方地區,朝鮮當年的抗倭名將黃進與郭再佑後人領導的超過萬人規模的義軍又雲集起來,展開了對新軍主力部隊剛剛鞏固過的忠清道、江原道占領區展開了反攻。
在了解了新軍主力部隊即便是小部隊也擁有強悍的戰鬥力後,朝鮮南方義軍在最初的失利後放棄了集結大軍正麵相抗的做法。而是將隊伍分散成一千兵力左右的小股部隊。能夠在行軍中能夠有效依托村莊展開後勤補給,具有更強的機動性與隱蔽性,兩三股千人規模的小部隊集結起來或者千人規模的部隊在有利的伏擊條件下,就有近半以上的把握對以分隊展開活動的新軍主力部隊構成威脅。在全羅、尚慶、江原等地活動的朝鮮義軍在短短不過半個多月的時間就在各地鄉士官員的組織下誕生出數十近百股,總計數萬規模的大軍這又迫使楊波所率領的第六旅群主力不得不暫時放棄北方人口遷徙計劃,集中兵力首先解決南方義軍的威脅。而南方前線的新軍部隊也改變了分兵固守為主、清剿為輔的作戰方針,將各個分隊集中為連群向全羅道、慶尚道等山嶽樹林彌補的地帶展開“機動討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