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州府是朝鮮王朝南部慶尚道的首府,也是太白山脈的群山環繞下為數不多的一處還算開闊與人煙稠密的地方。臨近除夕的寒風中,從府城到鄉裏為數眾多的人在火熱的忙碌著,但卻不是為了準備新年,而是準備迎接更嚴酷的考驗。
臨時集中起來的朝鮮鐵匠銅匠們有不少都是沒有多少基礎的學徒,打鐵的技巧都還沒有掌握就投入到了倉促的兵工戰備之中。
新軍主力部隊優良的裝備和火力在戰場上給朝鮮境內的各勢力都帶來了不小的震撼。最初的時候,起事抗敵的武裝中也有人提議模仿新軍的鎧甲和火器作戰方式。但是剛剛一開始準備的時候不少稍微動點兒門道的人就發現這並不可行。
新軍十餘個主力步兵旅的裝備是張海等人集中了整個中國精華地帶的最優秀鐵匠和兵工們足足花了兩年半的時間在巨大的利益動力和優良管理之下才打造出來的。而朝鮮王朝就算沒有遭到突襲導致僅剩半個殘破的江山,在最鼎盛時期集中最優秀的工匠完成一套裝備的製造也要花費至少幾個月的周期。
最終在壓力之下軍中的有識之士還是做出了最合理的選擇:不追求精良,隻追求以最快的速度解決問題。更容易冶煉和加工的“銅製火門抬槍”就成為最迫切需求的新裝備。在實戰中新朝大軍給人印象最深刻的也是那幾乎刀槍不入的全身鎧甲。在戰鬥中義軍也零星繳獲過幾十件這樣的全身鎧甲。
經過實踐:以朝鮮如今遠遜於新朝的兵工能力,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打造出能夠有效破甲的槍銃,那麼就必須使用二十餘斤重的銅製的槍銃發射一兩半左右的重型彈丸。而且裝藥量還要超出一般日本大筒的水平。傳統手工作坊的黑火藥乃至身管的製作標準並不像新軍主力部隊中那樣統一,即便在這樣的情況下新製出來的抬槍展開幾十次射擊之後炸膛的風險就開始聚增變的不可接受了。
這種原始而簡單的武器仍然在太白山脈以北的各支隊伍中最為受歡迎,因為這種裝備火力和效率雖然不像新軍主力部隊那樣猛烈,但至少有了威脅強敵鎧甲的手段,而不會像以前那樣被動了。這種重型火繩槍還是沒有十成的把握在有效射程甚至近距離內打穿敵方的鎧甲,可至少卻能造成不輕的鈍擊傷害。
“降低了要求之後,這個月慶州府加上全州的抬槍產量首批大概能在年底以前生產出兩千支左右,就是成本就有些高。光是人工和銅料就一次花費了兩萬餘兩,不過以後應該能夠擴大監製把成本降低下來的。”慶州府朝鮮義軍的臨時守府內一名負責兵工的官員向義軍統嶺報告道。
“兩千支重抬槍也能解決問題了,整個南部朝鮮數十家義軍隊伍每支都有三十件以上的重抬槍的話,對付敵軍小部隊就更有把握些了。至少不在會承受像以前那樣大的風險。”義軍通領有些欣慰的說道。當知道這批武器剛剛生產出來就迅速進行抽測向前線分發下去了之後就更是多少有了些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