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千蘭在被通知的時候就被告訴了張海要找的資料,因此攜帶了火炬學校的工作總結大全共六冊記錄之後才來到了張海的書房裏。
如今的李千蘭也是二七之年的少女了。戰事結束以來這關鍵的日子裏平時的營養也不錯,因此也要比此時同年齡段的顯得成熟不少。
當然,張海身邊的孩子們幾乎沒有任何宮女丫鬟一般的形象,全都是幹淨而簡練的學生裝備,穿的衣服也很鬆垮,這也在很大程度上無形中克製了張海自己的欲望,使張海能夠控製住自己不去做一些可能得不償失的事情。
李千蘭並沒有注意到張海的目光,而是鄭重而認真的講了講北海學院這些年來的事情:“新朝元年以前青州城的時候開始的第一批孩子們已經快要到了了完成所有課程的年紀,加上因為表現優秀而同期補充進去的一千人中大概有一半左右沒有被淘汰掉,約有五百三十人左右通過了最後一年秋季的年考。這一屆的孩子們也是我們用心最多了。”
火炬學校是很早的時候張海曾經有過的構想也付出了實踐,在後來張海曾經有過對這種“象牙塔培養”式人才的質疑。
不過在新朝開國幾年之後,張海在更多的實踐中卻重新傾向於原有的觀點了。
不管是經過戰爭的軍人還是象牙塔裏出來的人,都不可能是絕對不會出現問題的。但確保政權組織構裏人員構成的多途徑化還是重要的。這些人就算會有問題那也比要傳統的封建模式或利用外人好的多。
因為要避開傳統士人階層另開辟徑,如今的新朝政權做為一個全國性政權來說構架還很簡陋:憑借著強大的武力帶來的統治力,僅僅是靠著規模很小的“中央“乃至比較完善的軍隊體係統治著全國近兩千個“縣營”,在很大程度上似乎更像幕府那一套或者周天子早年的周朝。不論是在“國有經濟單位”,或是在縣以上的中高層政治組織構架中還處於一種政權構架極度空缺的狀態。
這些年來張海在火炬學校上投入的精力並不多,但是一些基本情況還是了解的。火炬學校不像後世的義務教育一樣每年都有一屆。
從青州那時候算起到現在總共也隻招收了三屆學員。主要原因是張海沒有足夠富餘的人手去火炬學校裏從事工作。畢竟在北京那件事情之前,保持對擴軍後的新軍有效的控製力和教化還是十分重要的。也就在最近兩三年來隨著新朝統治力的鞏固和張海在隊伍內外聲望的空前增加,才有了不少可靠的人手。有十來名核心弟子及三十餘名學塾弟子空閑出來可以去火炬學校那裏做事。再加上眾弟子之外一些可靠而有文化,經過戰場考驗的戰士大概七十教職工左右。但即便如此,也隻能在確保避免個人派係危險的情況下擁有兩千多名在校生而已。
另外一個原因是張海覺得這個規模也已經足夠了,以每屆五百人十屆三十年五千人計,這就已經相當於過去舊式官僚階層規模的四分之一。可以涉足現有行政體係、軍隊體係、國有企業體係大概十分之一的崗位規模。未來這些攤子如果有近一步擴大的趨勢招生人數還可以進一步增加。張海依然沒有在整個統治層大搞“象牙塔幹部“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