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臨行前的時候還是權衡了很久,最終決定不在像上一次那樣任性了。
如果此時的新朝社會上的環境類似傳統王朝一般,張海自信憑借武藝及保甲利器隻要有一個睡覺的時候放風的,就可以把風險減少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但事實卻是雖然民間大規模的反新浪潮早已平息下去,可在大浪淘沙之中殘餘的敵對勢力擁有的技術與思維方式乃至組織能力,都非曆史上那些天理教聞香教之流可比。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僅僅帶著楊思一個孩子單獨外出,還要去聯係一些重要的人物做一些重要的事導致不可能不可能隱姓埋名,那麼自己所要冒的風險實際上就超出了可以接受的程度。
再聯係自己所要做的很多事情,張海最終決定不再像以前那樣抱著絕對隱瞞身份的態度去微服,那樣反而更安全一些。
對於馬楠等人,張海也不再打算像以前那樣完全隱瞞身份,因為如果那樣做,很多幫助反而不容易事實。
最終有二十名親衛連的戰士及十二名隸屬於外情部的可靠家屬跟隨張海一起出行。這二十名親衛連的戰士並非是親衛部隊中比較優秀的,反而是年齡比較小剛剛近隊伍兩三年左右的一些人,大多也是親衛連其他戰士的親人。因為年齡上看起來不似成人,所以在這兩年以來更多的執行一些偵察任務。那十二名跟隨的外情部的親屬也是近衛部隊的家屬甚至本身就在皇城內的工場做事的人。
這些人戰鬥力不算是最頂尖的,甚至連獨立近衛部隊中的優秀者也沒有,但顯然能夠在保證可靠的情況下更容易在民間執行暗中的護衛任務。
三十二個人被分三隊,每隊十到十二人不等。隊裏又分成由兩人或三人組成的四組。按照計劃,每一隊執行任務的時候大概在距離張海五十步到百步不等的範圍內於前後左右負責伴隨警戒,每人攜帶精製待發槍銃十二支。另外兩隊則在前行的預定地點隨時準備換崗。目的是類似交替跟蹤那樣不讓外人輕易覺察出張海與楊思的身邊有人暗中保護。
東南一帶預先的落腳點也基本布置下來了,這樣張海等人在前行的時候至少不需要像以前那樣晚上休息的時候依然如同行軍打仗一樣整夜裏枕戈待旦,也能隨時應付近距離百人以下的多數突襲危險或幾百人隊伍的埋伏或強吃了。
有了這些準備之後,張海的低氣也足了很多。不過為了更加保險起見,張海及身邊的一行人還是選擇了在出了南京城之後走江海之路直接在常熟一帶上岸趕往蘇州,而不是像以前那樣沿運河走陸路。因為如果是那樣的話,四麵負責警戒的人就很不好安排了。
張海早已不是第一次乘船,加上這長江之上並非如海上那樣時常有大風大浪,因此並沒有感覺到多少不適。
夜間航行的海船無疑隸屬於隊伍,順流而下的情況下也不需要有多少槳手,這使得並不算大的百料船隻內的空間看起來似乎像殺破狼穀那時候的宅院一樣大,而且即便白天的時候於江麵上航行,張海也不需要像以往那樣時刻警惕著遠處有沒有好奇的人在警惕的看著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