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地區差異(1 / 2)

張海逐漸恢複了一些的時候也沒有再去關注那增發的特刊,隻不過平時的時候也同李千蘭等孩子們一起批閱各地的奏報,並重點的翻閱了有關工商業改革後有關工匠及各地經營的一些奏報。

“算日子,又快到了過年的時候了吧?新朝六年快要過去了。雖然還沒有到年底,但是這一年的奏報預期也應該上了。按去年的經驗,走報預期和實際收支並不會有多大的差別。”張海看了看窗外有些灰暗陰沉的天空不由的說道。

“今年的年景不能算好,剛剛成都又發生了大震,所幸沒有當年山東之震的影響大。再加上山陝等地的旱情。除了東南之地還能算是煥然一新外,邊緣地區的經濟依然有些脆弱,並沒有真正的恢複。幸好在新朝治下流民的調整沒有那麼那麼困難。”李千蘭是負責眾多奏報的總結性事物的,七年來的經驗已經讓她在這方麵有了不少的經驗。通過翻閱不少細節的奏報就能在宏觀上分析出如今新朝的大致麵目出來:那就是南直隸與浙北核心一帶新朝連續五年執政帶來的影響,千百年來的底蘊,還有海外利益的影響下已經要比宋元明三朝最為輝煌的時候經濟與工商還要更上一層樓了。在舊時,即便是東南一帶一個行業的重點也僅僅是一做城市而已,而如今的東南如蘇鬆杭南京等各行各業都不再像過去那樣呈現出地域式的壟斷分布,而是有了越來越多的綜合性工商業城市。秋冬以來隨著工商業麵目的改造,經濟產能更是進一步增強了。廣東山東等“二線地區”,雖然沒有像江東一帶這樣超越曆史的顛峰,但也算是恢複了元氣,並不比曆史上最差的時候遜色多少。而在四川山陝等地,卻不可避免的在這個時代受到的天災的影響。在那些地方,除了進行重新的人口分配與必要的人才與經濟救濟,似乎也不可能有什麼快速的辦法使那些地方以最快的速度富裕起來。

“如果把民眾的收入折合成成品的米價來說:在南直隸與浙北一帶的天下四分之一人口。排去並不算重的稅收和政府收入,平均收入大致發展到了折合成品米人均8石480公斤左右的水平。把積累也算進來,那就是差不多10石。不單工商經濟超過了農業產值,就是民眾消費,副食加上其他消費平均起來也要接近口糧,算上廣東及運河沿線的個別其他地方,這樣的新富地區差不多占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一。而另外占全國一半左右的地方就要明顯遜色的多,農業或者說種植業產出與收入還是主體,隻不過是工商經濟已經恢複的過去年景好的時候而已,人均收入大概折算成品米5石300公斤左右的水平,經濟規模略多,這當中農業與副食之外的經營性工商業大概隻占四分之一的比例。而在大概六分之一人口左右的邊遠及受災地區,依然處於溫飽都難以保障的貧困狀態,主要靠新朝以來還算象樣的大規模救濟及人口遷徙土地調整才沒有出現大的事情。人均收入算下來連同有限的規模經濟算下來有3石米價折合180公斤的細糧價格就不錯了,民眾實際口糧估計僅有兩成出頭而已。總的算下來,按成品米價計算的全國人均經濟規模大概6石5鬥折合390公斤左右,糧食副食等農業估算在六成左右,規模化的工商業經濟達到四成左右的比例。這隻是做為財政收入為估計的人均經濟。一些非經營性的個體自給勞動經濟沒有包括在內。而且一些民族地區的情況沒有統計在內,人口在邊遠地方我懷疑也有隱匿的情況。這僅僅是對我們新朝治下的一億兩千萬民眾來說的.”此時的楊思在張海慎重的思考後還是參加了這樣的年前會議。楊思也是表現比較突出,擁有不少經驗,且對張海有所了解的人,同樣把整理後的全國總體經濟狀況簡單的說了說。除了新標的舊製注意到了一些新朝特有的公製換算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