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朝的“工讀學校”顧名思義,其實是張海借鑒現代聽說過的一些東西而已。
現代的九十年代電子遊戲開始發展,再到了21世紀後網絡遊戲電腦遊戲手機遊戲蓬勃興起。這些項目雖然不能完全起到消除校園暴力的作用,但是走讀的特征外加文化娛樂的發展無疑使校園暴力的血腥程度相比八十年代大為下降。即便是學生中有一些稱王稱霸的刺頭,也大多不會專門以欺人為樂。學生之間課間操般的打架或者偶爾少年人之間的矛盾,一般也上升不到鄉村械鬥那種有可能死人或重傷流血的程度,很少有人因此真的死亡或“生活不能自理“。普通學生們尋常的打架就更是多少有所顧及了,甚至下意識的避免攻擊檔部鼻子眼睛,不下死手。
而在傳統農業社會的風俗習慣還沒有退去,社會與學校管理遠遠不能和現代並論的舊時,“校園暴力“一旦發生卻有可能是血腥而殘酷的。那個時候還沒有什麼港台片蠱惑崽,但警察體係和法律也沒有現代的水準,再加上不少地方有不少住宿生。群毆某些人鬧出刑事案件,甚至同學幫助自己的朋友埋藏血衣都是時有聽說的。特別是那些民風不算太弱的地方。
在新朝,因為大部分學生還沒有推廣走讀,依然是以住宿為主,學生在入學之後少與家長見麵。學校如同舊軍隊一般平日的矛盾中還往往夾雜著一些利益鬥爭,那些學生中比較紮手一些的人就更成為秩序與安全的嚴重威脅。
這些事情早在開始的時候張海就有所了解,不過那個時候學生的年紀往往還不算大,引不起足夠的重視。到了新朝六年的時候,新朝對於這些問題的解決還算有了一定的重視,解決的辦法就是將那些刺頭集中在一所學校裏。
按負責文教部的劉棟視察的時候對一些人的訓話:“就算是民風彪悍一些的地方,大部分孩子還是塌實而且老實的。刺頭們在這樣的環境下當然會稱王稱霸,他們有能耐,就別找老實人的麻煩,去欺負欺負同類看看吧!“
就這樣,專門集中“刺頭“的“工讀學校“誕生了。各路”好漢“們一開始到學校裏的時候,采取的還是原來學校裏的那一套,想先打個架立個腕。尤其是在這些“刺頭”中那些自以為比較出類拔粹的,打算裝一裝“老大”。可是最終卻發現:哪怕一個班裏隻有二三十個男生,這樣做的結果也是被群起而攻之。那些本應該很老實的同學在這工讀學校中卻大部分都不是什麼省油的燈。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首先裝“老大”的人往往是極為悲慘的,在比一般學校密度高的多的打架爭鬥之後這些崇尚暴力的“各路豪傑”們也一般會排個位次。
一般來說人與人之間從性格到體力身材都會有不小的先天差距,而在工讀學校中同一個班或一個校區的刺頭學生之間身高體重還有武力大部分往往差距不會很懸殊,這樣的結果最終是在經曆了最初的混亂之後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甚至紀律不會比一般學校差的太多,大部分學生經過“不打不相識”往往會在表麵上成為“把兄弟”一般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