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無雙精銳(一)(1 / 2)

大多數新軍主力部隊的軍官都經過一定的理論培訓,重視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其中對官兵戰場心理的了解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一麵。張海從前世的知識印象到通過這時代的戰場經驗彙總,了解一個“百分之二理論”。

就是說一支傳統意義上的堪戰部隊,大概類似後金、北宋西軍戰兵、七年戰爭時期的英法俄列強那樣的隊伍,在均勢對抗的戰場環境下實戰射擊命中率會隻有靶場成績的百分之二或五十分之一。

比如一個北宋戰兵靶場上要求是帶甲六十步射,十二箭中五。實戰中一百二十箭中一,把平均每人攜帶的幾十支箭用盡也不一定殺傷對手兩成於自身兵力的人才是正常情況。

拿戰時期的普魯士軍隊,百米靶場上對於隊列目標射擊成績會是十中六,有效交戰距離上也會十中三,實際戰鬥中至少一百數十發子彈才能殺傷一人。如果是彈藥不足以破甲的情況,比如渾河之戰中的明軍鳥槍手,按三百發鉛彈的配置全部打光也不可能殺傷同自己兵力相等的敵人,還要靠炮火和近戰肉搏做補充。

在實戰中九成人濫竽充數、不到一成發揮十分之一戰力算是百分之一發揮,加上個別少受戰場影響的猛將或王牌級精銳湊到百分之二發揮。一支傳統投射火力為主的軍隊做到這點兒,放到17世紀絕對應該算是不錯的隊伍了,放到20世紀也不算很差的部隊。如同嶽飛所說的:實際的戰場上“口中有唾握的住槍”就是好兵。大部分交戰不是新朝南京新華書局裏那些動不動就強軍對強軍的架空曆史小說,而是比誰更不那麼下限一些。

不過自從誕生之日起,張海所率領的新軍主力部隊就是一支與眾不同的隊伍。從部隊管理到兵源選拔都超越了後世近現代的大多數列強軍隊。平均水平可能比顛峰時期的甲午或二戰時期的日本常備軍差一點兒,也略遜色於革命戰爭年代和建國初期顛峰時期的紅色軍隊。在部隊的射擊訓練上,新軍主力部隊一直要比那些軍隊更為重視,加上實際戰場環境往往態勢占優,這就獲得了同那些顛峰軍隊一樣的水平:十倍於傳統列強或古代戰兵的效率,戰場上幾乎沒有多少濫竽充數的人,就算實戰發揮能力打一折,加上少數精幹的高效發揮也可以在實戰中達到五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於靶場成績的水平。

這種難以企及的效率也是新軍武器裝備走出了一條與西方火器與軍事變革史不同道路的根本原因。

而這些參加突擊作戰被挑選出來的近衛精幹,幾乎被證明能夠做到在實戰條件下也幾乎能有訓練場上一般水準的發揮。開火的時候往往不是大致瞄向一個敵人就接連不斷的扣動排槍下的並排扳機,而是有效的瞄準開火,在敵人還沒有多少反應的時候幾乎是彈無虛發。

炒豆一般的短促而密集的銃聲響起,大概五六秒種左右的時間裏七名露出頭來的精幹戰士就用以三十五發子彈把遠近四個組伍二十餘名敵人打倒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