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自從春節之後經海路抵達廣東並深入西南山區之後,從西南到西北這一路上幾乎經過的都是新朝三線的那些較貧困地區。
新朝沒有了全國四分之一的土地用於供養幾百萬軍戶的負擔,沒有了規模龐大的鄉村利益集團、很多地方沒有了土地分配不均帶來的重重問題。一些新的耕作技術和知識還通過文教部門和官方的共同作用推廣來看。但是在這並不算太好的年景下,到了新朝七年也就是中東部的不少地方盛世景象。南直隸的不少地方有後世新世界的不少氣象。而在西南與西北的不少地方,鄉村之中的溫飽問題都並沒有得到真正的徹底解決。
在這種情況下,張海所能想到的辦法也隻有快速的轉移人口壓力了。特別是南向南洋,北向遼東,如今的草原也被張海重視起來。
“草原的人口容量並不算多,這些也隻是杯水車薪罷了。聖主,那泰西之地真的那樣強悍和龐大麼?我們的新軍如今已經擁有了不少的力量,難道出動十萬新軍主力部隊用於遠征還不夠?“宋子悅有些疑惑的問道,其實對於這些問題楊思也有不少的疑問。
自張海起事以來,就核心骨幹和主力部隊而言:雖然曾經麵對過各種各樣的對手,但是從關內的敵人到關外的少民,從東洋人到西洋人,新軍部隊無不對起擁有壓倒性的主力,戰鬥力優勢最差也往往是一以當十。甚至在各種不利和不走運的態勢之下也是如此。
按照不少人的想法,那泰西與中東之地就算是一個擁有前明級別的人口、幕府日本列島級別的動員率、美洲那些西班牙人或者東南之地的荷蘭人那樣的戰鬥力,這些優勢全都綜合起來。那麼充其量也不過擁有二百萬左右的可參戰武力。這二百萬規模的大軍分數各個國家,就算是組成神聖聯盟,受製於交通和後勤,也不可能在同一地域投入哪怕五十萬規模的像樣野戰力量。隻要有最基本的騎兵機動能力和後勤能力,新朝以十萬主力部隊和十萬左右的輔兵對這些看似龐大的敵軍完全可以擁有摧毀拉朽級別的戰力優勢的。損失比恐怕遠遠不止一比十。以現有的主力進行遠征,當是勝算極大的一件事情,沒有必要等到數年以後。
而大概也隻有在前世有過一些印象,在如今又獲得過不少情報資料的張海才明白此時的西方,潛力與武力優勢究竟有多大。張海身邊一些女孩骨幹,包括楊思等比較出眾的,也能認識並領悟道這一點。
“楊思,你來給大家講講吧!“張海在去口內的路上忽然對身邊的女孩楊思說道。
楊思沒有直接從西洋的軍事潛力講起,而是先從交通與地理講起:“我中原之地在上古的時候曾經田連阡陌,主要集中在北方並不算太廣的一些地區。但是到了現時,實際上是以東部為核心整體極為分散的。在田地中還有各種溝溝坎坎。除了一些驛路以外,在大部分地方馬車不能通行。不少地方甚至連運載物資的馬走起來都非常困難。而在泰西和西域多數地方,則是像著口外不少地方類似:有著比較平坦的地形和通蘅的大道。他們的農田也很多而足夠用於養馬和休耕,交通與地利之便或許除了水運略差以外,整體上要比中原大多數地方強的多。四輪馬車在我中原是雖然存在卻很少見的事物,在民間僅僅在南直隸一帶流行,在軍隊隻在部分新軍主力部隊中推廣。而在如今的泰西,則是廣泛存在的事物。就算他們的兵力集結能力隻有三十萬上下的樣子,可是物資集結能力按中型馬前提下的馬車化估算,那至少是人均一石上下的水平:也就是說,就算來不及製造一些新的精良火器,而僅僅是隻能集中原有質量的火其。他們也能夠把幾百萬發早已填裝好彈藥的火槍在一次戰役中運用起來。他們的火炮性能不足,可是卻足以在一場戰役中配備數以前計的中輕火炮或上千門級別的中重火炮,從而在遠程和近距總體火力上都不遜色於我們太多。他們還擁有一定生產初級線膛武器的水平,如果在熱氣球防禦方麵早有準備,那麼我們的熱氣球兵器也很難發揮像以前那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