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在這次長時間的西南出行之前,張海或許會為這種“火力演示”感到一種莫名的興奮,似乎在印象裏能夠看到無數從天而降如同銀河流火一般,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將大股敵軍擊潰,然後陸戰或攻堅戰就像是模擬性質的對抗演習一樣簡單。
這樣的場景,倒也不完全是想象。李千蘭等小女孩兒時代的新軍航空熱氣球部隊在攻堅、野戰、通信、偵察等方麵都發揮過汗馬功勞。是能夠在缺乏騎兵與馬匹的情況下決定性擊敗當時長城以北那些強敵的決定性因素之一。也是當年能夠視不少的堅城硬壘如無物的重要原因。
不過這次西南之行卻讓張海明白了為什麼早在秦漢甚至周代中原華夏民族的足跡就曾經踏足過西南邊陲,可是直到民國時期也不能說真正的消化或者說同化這西南地區數量似乎並不算很龐大的少數民族。
惡劣的生存條件讓移民的漢人望而生畏,一些天險在古代技術條件下根本就是不可能以劃算的代價能夠拿下的地方。當然最為重要的,是那山連山洞連洞的地形條件使得能夠熟悉山洞和山區的人在地利上毫無疑問擁有巨大的優勢。再加上當地各民族往往是分散成很多股勢力,並沒有一個可以被輕易擊破的統一中央,征服成本巨大。而且這些當地人也很能在劣勢的情況下選擇談判或妥協。
這種種因素造成了從湘西到西南乃至嶺南的不少地方,問題久拖不絕一直到近代。至少是到清朝中期以後才完成名義上的“改土歸流”。
而張海想要達到的效果,是如新朝三年戰略決戰時那樣動若雷霆的“閃擊決勝”,而且代價還不能太大以至於影響到外戰的士氣和今後幾年戰備的比例。
這樣的前提下,看似強大無比的新軍主力部隊還是在冬季來臨時可能的作戰中存在一些隱患和難題。比如對山洞地區的清剿作戰,比如更嚴格的衛生防疫,還有叢林戰等等。這些都不是像地理環境相對簡單的北方戰場那樣隻靠箭彈犀利鎧甲堅固就能完全解決問題的。
在張海思索著這些事情的時候,玄武湖以西的演練場上火箭測試還在繼續。雖然張海對這時代的空中鐵殼火箭射擊並不看好,不過還是準備了一些不同型號的殼類大型火箭。畢竟這類裝備也曾經在新朝七年春川西北一帶的大小金川攻堅戰中發揮過不小的作用。
一種型號是二十千克左右重量模擬後世康格裏夫火箭的一種鐵殼火箭。在發射的時候可以做到三裏左右的最大射程,在三裏左右的距離上。百分之五十上下的誤差範圍能有二百米上下,可以說比有些百虎齊奔箭的散布還大了。畢竟空氣中的誤差擾動使得誤差隨著射程幾乎是成平方的擴散,並不能與火炮一類的裝備簡單類比。這還是新朝於工藝加工和火藥精製方麵相比18世紀的歐洲軍隊可以不惜工本的結果。
包括尾翼在內二十千克左右的火箭也是方便人員操作情況下最大重量的火箭了。如果再大,那就會給空中的彈藥瞄準操作帶來不小的困難,平衡尾杆的長度也會繼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