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渡江決斷(1 / 2)

石壘當年所率領的第三步兵旅和王新盟當年所率領的第四步兵旅都是在新朝三年的南下決戰中表現相當突出的隊伍,這兩個步兵旅原本的水平與資曆也大致相當。

在當年最初擴軍編製部隊的時候,之所以石壘排在王新盟的前麵,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王新盟僅有為人比較塌實而且有一定的能力這一個優點。石壘做為張海的核心弟子之一,除了具備與王新盟類似的其他優點之外,在諸如民政與社會乃至其他不少問題上的思路更為開闊一些。

在軍隊建設上,王新盟並不信任軍隊以外的人,而石壘乃至其手下的人“接地氣”的能力要強些。這也使得第三旅的隊屬情報偵察能力還有醫物能力都有一定的水平。在新朝三年的遠征南下作戰中,第三旅於海上所經受的考驗也略多。

這種種因素都使得張海最終決定在戰時進行臨時師級部隊變組的時候,把第三旅及劉洪濤所率領的第二旅還有近衛第一旅乃至近衛部隊主力編為總計人數兩萬餘人的“天下第一師“

做為全軍最為精銳的力量,為了起到有效檢驗和鍛煉部隊的作用,也避免“天子軍“成為擺設,臨時編組的“天下第一師”承擔的作戰任務也是最多的。

僅僅是劉洪濤所率領的新軍第二步兵旅,在戰鬥中就承擔了九龍江以西至少四個地區土司聚集帶由北向南的清剿任務,並最終進逼大理府附近的兩個土司部群。而張海所率領的精銳雲集的近衛部隊及第三旅則麵對從普洱到雲南府也就是後來的昆明一帶至少五個土司部眾,這五個土司部眾不同於九龍江以西的那些土司,很大程度上是雲南一帶土司聯軍的骨幹所在。

同時其他出動的十幾個旅群有的是以旅師為單位展開對廣西貴州等其他土司勢力聚集地帶的請教,更多的是以營為單位協助雲南等地境內一些次要道路上的“掃蕩”以防敵眾轉移和潰逃。

在作戰任務上,張海所率領的隊伍無疑也是最重的。好在第三旅的隊伍抵達後還沒到天色完全黑下來的時候,近衛第一旅的先鋒也抵達了普洱府。

擁有總人數多達一萬五千人最為精銳的新軍主力兵力,張海並沒有怎樣的猶豫,留下近衛第一旅一個營群大約千人左右的兵力和不少的守戰物資用於普洱府的守備後,大軍僅僅在城頭上休整了一夜,就在第二天天色還沒有完全放亮的時候集結起來準備向東北方向進發了。

不少潰逃的殘敵和從北麵趕了的土司各部援兵還有大約兩萬人左右在通關至他朗廳兩到江的關口一帶組織防禦。但是當幾場前哨交鋒之後,這些已經成為驚弓之鳥的敵眾就迅速的向北撤退了。

“這把邊江和阿墨江的水勢還算尚可,敵人的大軍應該不是那麼容易就能選擇他處繞過去的,我們難道真的不在這裏把守?”統帥從後方趕來的援兵的是外部的一名年輕人,雖然已經得知大軍的慘敗,但是見到這江水因為幾天前的大雨似乎還算充沛,又料想那遠道而來的敵軍未必能攜帶十分充足的渡江工具,還是覺得可以在江邊守上一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