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出城營戰的敵兵似乎並不算太多,沐天波不由的鬆了一口氣。並沒有下令讓隊伍撤出太遠的距離,隻是讓隊伍準備依托構築好的工事迎敵作戰。很多曾經以十倍甚至更多兵力抗衡新軍的隊伍都瓦解或崩潰了,對於自己手下的這支“後勇軍“,能不能擋住那些身穿特製鎧甲的數百新軍主力部隊的進攻,沐天波的心中並沒有底。
沐天波手下的兩千人左右的核心主力之所以叫做“後勇軍”而不是更加文雅一些名詞,就是讓每個官兵都能夠“知恥而後勇“,在全麵學習早期新軍主力部隊的軍事結構和作戰方式的情況下,能夠在防禦中抗衡同等兵力的略差一些的新軍主力部隊。
從新朝那裏叛逃而來的個別人在對沐家的條件有所了解之後卻沒有多大的信心,隻能根據沐家的實際情況來確定戰略戰術。相比張海等人起事的時候,沐家並沒有長達數年之久積累下來的測試經驗與拋射火器製造經驗,一些有關炮射火器測距觀瞄方麵的人才也並不多。更不要說弓箭方麵的基礎,因此:要想模擬張海等人早期起事時的那種臼銃和弓箭構成的曲射火器為主力的隊伍並不符合沐家所麵臨的實際情況。而且不論是臼銃也好,清弓也好,對於擁有全身甲防護的新朝主力遠不可能取得像對一般部隊那樣的殺傷效果。而要向近年來的新軍主力部隊效仿,大量仿造那種加工和精度要求似乎極難的燧發排槍,更是力不能及。
在這樣的情況下,類似傳統西方火槍並采取一些新思路的輕鳥銃就成為“後勇軍“的主要火器思路。在製造標準質量上經過傾其所能的管理改進的情況下,勉強達到了西洋火銃或戚繼光時代火銃的標準,並在裝藥和使用壽命上進一步開發潛力。使得17毫米口徑的火槍可以發射估算槍口動能達到兩千八百焦爾上下的七錢五分左右的重型彈丸。這樣威力的槍彈在有效射程左右的邊界上仍然可以威脅精良的全身甲。整個火槍的質量也被削弱到了三千克左右。
當然,此時代的熟鐵為核心的夕陽火槍工藝也遠不支持這樣的性能,如此規格的火槍在進行十到二十次左右射擊之後就會出現遊隙變大的現象,少則四五十發,多則百餘發就會有極大的炸膛危險。不過按照新軍火器最大開發壽命以滿足性能的需求,這樣的壽命也足夠了。因為每個士兵按照標準至少攜帶十二件事先填裝好的火器,以在接戰的時候充分的發揮效能。
從地方上叛逃而來的人還教授了沐天波手下的核心隊伍有關拋石雷和爆破攻擊的一些簡單技巧,還有軍隊日常管理的一些認識和原則。
經過大概三年左右的積累,沐天波手下的兩千主力士兵共配備有待發重火銃兩萬四千件以及十幾萬發彈藥。利用拋石雷原理進行廣泛測試後的碗口炮四個連隊四十八門,並裝備有不少的爆破工兵隊伍。
士兵的防護裝具也沒有過於寒酸,模擬新軍起事早期的板條甲也配備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