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接見來使(二)(1 / 2)

衛拉特蒙古諸部不像前明的那些藩國,都有一套成熟的外交體係與人才,因此巴圖爾等人說話也很直接,這恰恰同張海的習慣與性子吻合不少。因此雖然需要翻譯,或者直接交談時的口音需要仔細聽才能聽的出這些來使直接所講的漢話,不過這讓張海也多少有了一些多年未有的感覺。

“我聽說甘肅再往西,似乎並不是想象之中的那樣貧瘠。不但有足夠的牧場,還有足夠多的農田和市鎮。很多商貿通道都途經那裏。有這麼豐厚的天賦條件,為什麼我聽說你們諸部很多時候還是要與周邊兵冗相見呢?”

“都是那葉爾羌和哈薩克那些外族人擠占了大好的河山背。我們衛拉特諸部的戰士雖然勇敢,但是究竟是好漢加不住人多。而且也缺少精良的槍銃器械,在戰場上多次吃虧。好在那些人似乎定居久了馬術也有所生疏,空有好馬也沒有多大用處,這才勉強能維持個對峙的局麵。。。”

張海沒有多說什麼。是命人傳令下去,將早已準備好的五十輛大車組成的車隊調了過來。

張海親自與眾來使一起來到這些大車前,隨便打開一輛大車,抽取了一件大概七八斤重左右的燧發排槍。

正是多年前新軍步兵曾經裝備的四管燧發排槍,預期說是四管燧發排槍,不如說是四聯裝可拆分成四件不到兩斤重輕型槍械的火器。這五十多兩大車,一共是一萬五千件這種似乎比手銃重不了太多的長兵器外觀在並不十分精通火器的人來看並沒有什麼希奇。

衛拉特諸部不同於過去的草原人,同天方教勢力和商貿通道都不遠的他們是見過不少西域乃至更遠地方的火器,也多少有一些概念的。像這樣管子如此細,又如此輕的火器,如果保證不炸膛的話又能有多大的威力?

張海沒有在意不少人有些輕視和質疑的目光,而是鄭重的回道:“你們送來的良馬我們都檢查過了。確實都是這中原附近的草原難得一見的良品。價值至少在幾萬石米的樣子。對此,我必然要有公平的表示。這些火器就是回賜予你們的了。鎧甲我也想了想,但是鎧甲的效費比經過細算,確實不如這些火器高。而且要有足夠的量的話,那也有點兒重了。這些輕便的火器,正好也適合像三眼銃那樣在使先填裝好的情況下於馬上用。。。”

張海讓眾使者隨意而親自的挑選了幾支火器,耐心的教授了標準用藥和彈丸的填裝法,還有鉛彈模具的用法。這些使者身邊的護衛們在火器方麵並不是外行,基本上也是一點就透。隻是有些擔心這些火器的威力與性能而已。

這種不到兩斤的熟鐵槍管火銃是張海之前也經過認真估算的。這些單位重量初動能水準和西洋最高水平火器差不多的火槍能用不到兩斤的槍身發揮出西洋火槍三分之一,大致相當於日式鐵炮或者戚繼光時代那種鳥槍一半左右的威力。在十步左右的距離上,就是冒著炸膛的危險填裝火藥也很難從後麵擊穿如今新軍主力部隊普遍裝備的鋼甲或者輕便鋼盾。因此這種火器對於新軍主力部隊的威脅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