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不再增稅(1 / 2)

張海對於近年來的情況也多多少少有所了解,自從新朝四年以來,天下平定已經走過了第五個年頭。

這五年來,並沒有什麼革命性的農業技術在全國推廣,不過僅僅是人均農業資源調整、頭幾年鄉村負擔的相對減輕、鐵製乃至鋼製農具的推廣,一些地方進行選種和耕作製度的普及還有套耕與多季作物的普及。

這種種因素綜合下來,在這不算太好的年景裏也讓農業生產恢複到了相當於王朝盛世太平時節的水平。似乎相比張海對於晚清民國時期一些經濟指標的了解還要略好一些。畢竟在近代中國,人均耕地的不足還有肥料和燃料的匱乏已經開始局限不少地方的農業水準了。

不過要想在這沒有諸多農業現代化水平的前提下再一進一步大規模提高糧食生產,那就隻有大規模的水利工程或普及馬耕這兩個辦法。除了現代農業化學工業之外,也隻有這兩個辦法才有可能在傳統的農業生產格局給予進一步的改觀。而這需要的龐大的財力支出,卻又是如今財政任務負擔沉重的新朝所難以接受的。

想到這裏的時候,張海又不由的感覺自己有些心態不好了。這個時代的西方,在經濟上已經明顯開始領先東方。哪怕在農業與傳統經濟上也是如此。到了工業革命前夕的英國,以張海了解的情況看:工業革命前後的英國鄉村平均肉食量幾乎能達到現代中國三線落後農村的水平,倫敦肉食量則有現代中國二線城鎮的水平。如果再考慮到酒類消費奶類消費,還有這些肉不是農業產出率高的豬肉而大多是牛肉,還有當時英國消費的相當於全歐洲三分之一的糖。再加上《明代GDP研究》等文章裏當時英國比過去豐富了至少一倍有餘的農業仍然隻占經濟三分之一比重。乃至《大國的興衰》中1000萬左右的本土人口竟然能夠承受每年幾千萬英鎊不算貸款收入的財政支出,按新朝農業價格折算也有幾千萬兩的財政水平。那工業革命前夕的歐洲一線地區經濟條件幾乎比此時新朝像南直隸與浙北這樣的地方還富裕不少了。或許如果隻算南京城的話才有可能相提並論。

這樣算下來,不要說是同近現代社會相比,就是同18世紀末的美英人均經濟相比,新朝經濟發展恐怕最樂觀還要有一代人的時間才有可能根本改觀。而加速這一進程的,除了決定性的遠征已經別無他法。

張海忽然見到做為新朝“商相”的馬輝似乎要說些什麼,就示意了下。

“現在新朝如果決定展開決定性意義的“終戰”,那麼我認為在新朝九年,工商稅收還可以進一步的增加。不是按兩成的比例,而是如我們官營經濟的上繳利稅一樣,按至少四成的利稅比例算才合理。如果這樣,那麼全國的財政經濟將會有一個明顯的改觀。“

其實對於新朝八年全國工商稅收能增加到八千五百萬兩上下這個規模,張海是並不奇怪的。

傳統的典型城鎮,自從春秋戰國時代開始,就有“五農當一工“的說法。也就是說一個平均水平的城鎮工商業者,一個人創造的價值大概相當於一般年景之下的五個農夫。折算成品米大概相當於十五米的年產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