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詐降判斷(1 / 2)

吐魯番總都之子阿布都拉哈親自來使,使得“受降”的事情相關商談的進展十分順利。阿布都拉哈表示父親同意全族遷入遠離漢地。雖然在說這些話的時候,阿布都拉哈的神色似乎有些艱難與異樣,不過有過不少內部推演經曆乃至外情部方麵偵察資料的張海和劉洪濤等人都對吐魯番部的誠意持懷疑態度。

在軍議上,張海也毫不忌諱的直接提了出來:你們來說說:阿氏的這次來使,是真心來投誠呢,還是詐降構謀?當然,不論是不是投降,我們都把它當詐降來對待從沒有錯。

劉洪濤思索了片刻後同樣直言道:“雖然沒有什麼確切的證據,但我感覺:阿部的這次請降是一次詐降和構謀。”

“說說你的理由?”

“沒有明確的理由,隻是一種粗淺的判斷”

“那說說這樣判斷的原因也無妨。”張海繼續問道。

劉洪濤思索片刻後說道:“換位思考:如果我是那阿都刺,我就不會投降。就算那東邊傳來了不少另人恐怖的消息,可是我們同周邊的對手打了那麼多仗,有誰會在一開始就能真正認清我們新朝的真正實力?我看恐怕也就隻有被聖主拉到六合親眼見到還有讓對方親自抽選我們的官兵對戰,他們才真正清楚我們的力量。那衛拉特諸部下麵的人對我們的實力如何評估那還難講的很。

就算他們評價我部的實力遠遠不是他們可抗衡的,那我的第一選擇就會是帶領大軍西逃西進。從這些年來的態勢看:阿都刺有這個實力,他完全沒有必要投降我們。至於我新朝未來必將擁有天下的可能,我看沒有幾個人會真信。那些帶著人手去六合參觀過的衛拉特人是不是認同了這點兒還難說的很呢。要知道:新朝七年我們南征的那些新南土著,論往來完全不比西北的勢力遜色,又是怎樣的不見棺材不落淚?“

張海讚道:“是這麼個理,可似乎還有些不太充分。”

劉洪濤聽到這話就已經明白了張海的態度,繼續說道:“而且,很多事情僅僅是我們新軍自己才覺得具有合理性。比如冬季出兵新疆,還帶著幾千人幾千馬。如果按照傳統部隊的常理,這樣的做法是顯得有些外行的,極有可能遇到大問題。”

這點兒研究過一段時間的西北問題的張海也忽然間想到了什麼。

在曆史上:除了漢武帝以外,漢族王朝似乎很少對西域用兵,以至於失去了河中之地後前年都難以收回。從甘肅到西北的陸路在這時代的確是十分的惡劣。雖說是舊時的絲綢之路,很多商販也都走過。可正因為如此,很多人也都知道出了甘肅邊境的肅州嘉峪關再往西的道路是有多麼的荒蕪和艱險。

這路途之上,要經曆莫賀延磧大沙漠,稍不注意就會陷入流沙車毀人亡。通向西北的路,最大的問題就是水源匱乏。張海印象中記得左宗堂在19世紀收複新疆的時候,兩千人馬做為先鋒都要分兵。帶著大量的車馬輜重糧食給養的情況下把單路的人減少到一千人左右才能在很遠的地方征集到足夠的水源。那還是舊曆三月春末的時候出肅州,換做冬季,在傳統的後勤條件下幾千人馬跨越千裏甚至兩千裏的距離征討吐魯番簡直就是找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