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濤所率領的隊伍在猩猩峽附近的作戰結束後,並沒有放棄帶領大部隊打掃戰場的機會。雖然馬匹沒有繳獲到多少,但是這兩三萬來敵終究是配備了幾千副鎧甲,這些鎧甲對於如今的不少公安軍野戰旅來說也都已經看不上眼了,不過劉洪濤卻覺得這些東西多少也有些價值,不值得放棄。考慮到這西北一帶後勤的艱難,移民過來的不少青壯人口恐怕做不到全副武裝,多準備一些也是好的。
當然更加沒有放棄的是這些軍隊攜帶的火器和火藥;這些火器或火藥在新軍主力部隊看來也大多是不合格產品。不過,做為重新加工的原料價值多少還是有的。此外還從這支出征的大軍中繳獲了一些銀兩。
吐魯番部雖然不是漢族社會,不過大軍在出征作戰的時候如同所有舊軍隊一樣免不了要攜帶一些錢財做為獎勵之用。這些東西對於先鋒旅來說也算多少有些價值。
先鋒旅在出征的時候攜帶的大量車輛裝滿了給養和軍械,可是在行進到此時的時候還是因為沿途的消耗騰出了不少的後勤空間用於攜帶這些繳獲的給養。
新軍先鋒旅有比較嚴密的情報監察體係,再加上不少官兵對於張海本人的信仰,因此在“斬首”等戰功證據方麵並沒有舊軍隊那樣看重,重要將領的首級與鎧甲為簡單證據就足夠了。
就這樣:勝利使得荒蕪之地長途行軍帶來的疲勞和恐懼減輕了不少,先鋒旅繼續迎著寒冷的西北風向前開進,在距離新朝九年正月十五還有幾天的時候,負責在清晨與傍晚風力較小的時候升空以望遠鏡偵察的官兵們就發現了遠方似乎有不太一樣的東西,那似乎是居民地和樹木。盡管在這隆冬之地沒有什麼綠色,但還是給長期在這生命荒漠一帶行軍的官兵帶來了興奮。
“冬天應該沒有什麼海市蜃樓,再參考我們事先偵察到的作戰概圖,應該是隊伍已經臨近哈密一帶多有人煙的地方了。”劉洪濤和先鋒旅參謀們給隊伍裏傳達的消息更是使不少官兵們興奮起來。
倒不完全是因為對給養的期待,還有期望再次與大股強敵交戰,建功立業的期望。不少“老戰士”都憑借過去的經驗相信:敵軍不可能孤注一擲,在老家附近仍然會留有不少力量等待著大軍前來“收裝包圓”
在大部隊過了猩猩峽之後隊伍所遇到的第一個荒村乃至第一片有人煙的地方,先鋒旅中負責偵察的偵騎沒有發現有人煙的跡象。
“村裏有沒有水源?”先鋒旅的一名參謀比較關心的問道。
西北攻略,食品和軍糧的問題並不大,因為隊伍在危急的情況下還可以用死去的畜生做為給養,而水源的問題始終是懸在全軍頭上的一把劍。
“沒有發現水井裏有屍體或者過於肮髒等等,或者準確的說是。。。水井被堵死,挖開的也已經在這冬季凍住了。”搜索敵軍的村莊之後回來稟報的偵騎說道。
劉洪濤的心雖然沒有完全放下來,但對此也並不過於擔憂。這對於有所準備也不畏懼勞作的新軍主力部隊來說算不上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