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殘金之滅(二)(1 / 2)

李少華是新軍主力部隊裏很少有的沒有太多作戰經曆的年輕將領,最初張海提出這一點的時候劉洪濤就很是擔心。

張海卻有一些其他方麵的考慮:一支軍隊保持相對長久的強大,不能過度的依靠那些立國之時的戰爭所鍛煉出來的強兵猛將,更要依靠選訓機製和軍事理論的優秀。從曆史上看:立國之戰時的“強兵猛將”在很多時候卻會成為整個軍隊的負資產。燕王掃北乃至靖難之役時的明軍僅僅不過幾十年的時間,就在土木堡之戰的時候出現了明顯的退化。這顯然是張海並不願意算見的,所以他打算徹底建立一支脫離傳統勳貴意義上的年輕部隊,並看看自己花了巨大代價所建立起來的這套基礎教育體係,所能夠在一般情況下誕生出來的軍隊。

不過,這個曾經被不少張海弟子出身的人暗中貶低為“新軍趙括”的李少華也正如曆史上的趙括一樣,在新軍獨有的理論功底和“紙上談兵”方麵算是比較突出的人才。

曆史上的趙括雖然不能跟白起李牧之流相比,但也不是童貫或靖難之役中的方孝儒那樣的無能之輩。

自幼就表現出突出的興趣與品行才華,被當做新軍將領培養的李少華查閱過新軍起事以來為數眾多的戰鬥詳報還有軍建經驗,思想彙報處理經驗。在這方麵的積累不比張海身邊的那些小女孩兒差多少了。

通過演習測評和平時的了解:他對自己的這支首都青年旅的部隊很有信心:他們雖然不是經過革新戰爭考驗的官兵,但在戰場心理素養方麵,特別是首戰的戰場心理素養方麵絕不會遜色。

他讀過張海有些宗教性文獻概念的“大千世界異位麵正史”知道後世的普魯士軍隊在拿戰與普法戰爭中的彈藥殺傷效率麵對隊列目標大概為二百發子彈殺傷一人。而經過類似新朝一般自幼教育和革新變革後的明治時代日本軍隊類似有選拔第五師團,甲午戰爭牛莊之戰幾乎可以達到個位數子彈殺傷一人的效率。

在如今這種戰場情況下,首發射擊而不是戰場風險之下需要連續填裝彈藥的開火,他有信心在第一輪開火中就在合適的交戰距離內打出個位數子彈殺傷一人的效率。不過為了保險起見,他還是覺得應該讓隊伍在更近的距離上展開首輪射擊,隨後的“兩板斧“是重手榴彈與白兵刺刀突擊。

他相信:就算這支殘敵是一支凶頑的軍隊,在這樣的打擊之下也沒有不崩潰的道理。這樣這也對隊伍是一種有風險的考驗。但是讀過不少當年有關後金軍隊戰鬥詳報的他有把握不讓隊伍在八十步到三十步之間的衝擊距離內付出太大的傷亡。

因為首都青年旅的官兵們在展開衝鋒的時候采用的依然是比較鬆散自由的散陣,隻是比新軍主力部隊通常的散兵線多了幾道散兵線而已,再加上優良的防護。因此雖然在這數十米的衝擊距離內就有二百多人被後金殘軍發射出的火槍彈丸或重箭所射倒,數十人傷亡,不過這還是沒有讓士氣旺盛的青年旅隊伍因此就畏懼而消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