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南都廣州(1 / 2)

春天逐漸來臨的時候,張海一行人大概千餘人馬抵達到了南都廣州。

明末時的廣州曾經是繁華堪比鬆江杭州等地的重地,而張海來臨的時候,卻未覺得這廣州城相比數年前的揚州城或臨清等地從舊式的“繁華”或“熱鬧”的角度強出多少。

張海也理解這點兒:傳統中國維持一個超過世界其他所有國家與文明的非農脫產城鎮,也維持了一個規模看似不小的工商業經濟。這個經濟體很大程度上是同舊時的各種軍政利益集團相聯係起來。

在新朝鼎革的時候,就如同所有的王朝興替之初一樣:因為舊利益集團的瓦解,新利益集團尚未發展到一定規模。全國大部分地方的市鎮經濟都受到不小的影響,如果不是新朝投資巨大的教育及城建財力支撐著,此時新朝大部分地方的城市不會比明初或宋初的時候強多少。

不過在另外的一些方麵,廣州城也開始諸如江東等地一樣發生了不少的變化。城鎮的衛生要比舊時強出了很多,民眾中不再有太多麵有菜色或眼神不對的城鎮邊緣人群體。

書籍出版與軍用食品製作等方麵,廣州城這數年以來也有了不小的發展。這些都讓廣州城相比數年以前沒有因為社會基層的大規模清洗而遭受到以前王朝交替之時那種城鎮經濟的衰敗。

新朝當年在南京城剛剛立足的時候,為了在核心兵工的監管和重塑上有所突破,也為了戰略上的權力保障,同鐵器加工和舊軍工製造有關的不少工匠都轉移到了南京城,就是廣東佛山等地不少地方也是如此。不過那些並非命脈性的核心兵工行業,就沒有這種“就近而集中監管”的要求。新軍主力部隊所要求的高品質成本不低的野戰口糧、安防絲紗、軍裝被服製造,外加這些年來伴隨著普及教育的發展所開始興盛的書籍與文藝市場,多多少少也填補了舊工商業在王朝更替之時的衰敗帶來的影響。

有過當年的教訓之後,張海不再敢於冒無畏的風險帶上幾個人甚至是隻身一人就去城內逛了。不過城內不少地方的百姓乃至各行各業的人還是能夠主動邀請到駐軍所在的地方了解情況。

張海在廣州如在其他地方一樣,接待傳喚之人的地方沒有搞的特別鄭重,而僅僅是像大戶人家普通客廳書房一般的地方,雖然布置了不少暗哨卻沒有在明處的護衛。再加上張海本人比較尋常的打扮還有比較坦誠的言談,這些都讓那些原本有些緊張,甚至連頭都不敢抬的人至少一半以上有了勇氣同張海做正常的交流了。

新朝白話在廣東乃至南方的不少地方雖然還做不到像江東與北方的不少地方那樣替代日常用語或母語的水平。但是在城鎮裏忙碌的中上層大多會說幾句能夠讓南京來的人聽的懂的“廣普”了。特別是人力螺旋槳改善了廣東同江東一帶的海路聯係的時候。

“我沒有想到:以前隻聽說過廣州城在做菜方麵還算有突出的層次,卻沒有想到在糕點的製作方麵這麼短的時間內就完全不遜色於蘇州乃至京城一帶的水平了。如果不是這廣州城距離中原過遠太過偏僻,糧農天賦上相比南直隸一帶也不是太好,我想要是當初建都在廣州那可算是有福了。。。”張海笑著對一名廣州當地十分有名的新興糕點店的店主們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