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掌權一年多時間的奧斯曼帝國皇帝都注意到了近來風向的時候,距離更遠的西班牙國王腓力四世則同樣收到了幾個月前傳來的飛報。負責打探消息的人花費了不小的費用與成本才越過了印度洋與奧斯曼帝國,主要通過海路與地中海水路把消息傳了過來。
不過此時的腓力四世已經擺脫了幾年前遭受重大挫折的時候有些委靡不震的情緒,逐步的恢複了關於帝國的自信。他已經在內心中認為:這是西班牙帝國領導歐洲乃至整個環地中海世界,建立更進一步的不世功業的大好機會。
甚至:不需要那些東方人的“上帝之鞭”,在那“上帝之鞭”再一次降臨到各國之前,就可以發起對解決掉荷蘭人並壓服太陽王乃至英格蘭人的一係列戰爭行動了。
在以前,這純粹是有些癡人說夢而已,西班牙人雖然擁有歐洲首屈一指的陸軍,但不論在海上還是陸地上都不可能擁有那樣大的壓倒性優勢。
腓力四世的信心來源於四年前開始接觸並逐步了解的新朝叛逃官員。在新朝四年與五年的內部清洗行動中,數以千計的人逃到了周邊乃至海外。來到西班牙帝國的也不乏其人。
但經過這幾年來的了解,這些人中的任何一位都無法與親自掌握過新朝皇城兵工廠的那位高官相比。
他對新朝的了解和描述,起初的時候腓力四世並不信任,也就是在美洲的衝突中,做為曾經西班牙人的對手,他以驚人的戰鬥才能才讓西班牙人最終予以重視。
在了解到有關新朝的一些動向後,李峰以及劉子雲等人還是放棄了在新大陸的印第安人隱居下來的打算。而是選擇挺身而出的站在大時代的前沿,劉子雲雖然在當年的行為與言談中似乎缺乏對新朝的敬意,可此時的他還是多少有一些對新朝的愧疚之情,沒有同李峰一起受腓力四世的邀請來到西班牙的都城。
李峰最終選擇西班牙帝國做為效命與扶植的對象,而不是英國人,也是有著慎重的考慮的。他從張海那裏了解到英格蘭人及其後裔在未來世界中是最有前途的一個國家。可三種原因讓他最終選擇了西班牙帝國。
首先是英格蘭不是東方那樣意義的君主國家,貴族勢力強盛。他要去了英格蘭,就要看很多人的臉色而不是隻看一個或幾個人的臉色就夠了。二是他覺得英國的人口基本盤,怎麼看也不像此時的西班牙能夠拿出最低限度的兵力來主導西方並抵禦住可能的威脅。三是此時的英國人參與東方事物乃至與新朝所打的交道還很少,就是荷蘭人其實也沒有太多的切膚之痛。而西班牙帝國是與新朝有過直接的大規模交鋒和切夫之痛的。從腓力四世到下麵的不少軍官在數年前與新朝遠征部隊的衝突之後都再也沒有了當年那種對東方特別是對中國的輕視。除了與新朝直接接壤或就在海對麵山那邊兒的國家以外,在環地中海世界,也隻有同新朝有過大規模接觸的西班牙人清楚的知道此時的東方早已不是那些傳教士們在明朝的時候曾經熟悉的東方了。自己在那裏,所獲得的才能乃至利益怎麼看都是其他的政權根本無法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