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定裝線炮(1 / 2)

其實在當年征戰的時候,李峰關於新火器就有一些初步的構想。隻是他覺得這種兵器對於往往以單薄陣型迎敵以少對多的新軍主力部隊來說多少有些雞肋。而且當時新軍主力部隊的後勤能力往往還因為缺少車馬而薄弱,對於火器和彈藥的重量是相當敏感的,就沒有提出來。

可是當沒有這些顧慮,僅僅是在舊式的軍隊中開發一種可以克製強敵乃至壓倒同級的火器,一切思路就都開闊了。

新火器的啟發還是來源於當年征戰天下的時候那種用於守城和水戰的重型臼銃。把六兩重彈以鳥槍一般初速的威力發射出去那種火器的後坐力還是太大了,那比一般虎尊炮威力還要大上不少的單人兵器,有的時候會在猛烈的後坐之下發生故障,勾腿被後座震斷從而導致哪怕一些很強壯的士兵也會因此重傷脫臼。

因此,李峰就曾經構想出一種“套筒炮”以特製的木製套筒包在重型臼銃的外麵,在以特殊的點火裝置發射的時候,不論那重型臼銃的後坐力有多大,都會在開炮之後迅速的向後飛去變去向後飛去的能量,射手卻感受到多大的後坐力。

不過這種武器的問題也來了:就算在壽命方麵再怎樣透支,那兩萬餘焦爾十多倍於尋常西洋火槍威力的東西至少也得二三十千克重。如果殺傷一名敵人就要占用十幾公斤的後勤空間,這對於當時的新軍主力部隊來說就是難以接受的了。

後來李峰聽說傳聞中新軍主力部隊有一種“神槍”,可以在一裏距離上精確開火。起初李峰也感到了不少震懾。可是仔細想了想卻沒有多奇怪,線膛火銃在這個時代的歐洲是存在的。甚至高成本的後裝線膛武器都有,隻是這些兵器的威力和造價有這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根本無法與19世紀的後膛槍相提並論罷了。

來到美洲的這些日子裏,李峰就利用跟隨自己一起過來的不少懂得軍器工藝的手下經過不少的試驗和改進開發出一種“定裝線膛炮”。

它采用前膛填裝的方式,但卻是後膛發射的,並且在皇城兵工單位上的工作經驗和理論水平,幾乎一次就按合適的規格試製成功。不過因為使用長條型線膛炮彈,一寸口徑的情況下彈重增加到了是十一兩左右接近一磅左右的樣子。估算炮口動能達到了四萬焦爾左右。在工藝方麵不論怎樣改進,保證最低限度壽命的情況下這種炮都必然會有三十千克左右的重量。如果加上套筒板機和支架瞄準裝置等附件,至少需要三十三到三十五千克左右的重量。慶幸的是這個規格的“火炮”,還是可以單兵能夠有效瞄準操作的範圍之內。如果再重那就會麵臨不少問題:比如六十斤上下的炮彈,就算是人力填裝都有些不方便了。如果整個武器的係統增加到七十斤以上,那比較強壯的士兵也很難像火銃一樣靈活的瞄準了。

李峰想到過用這種火器直接進行後膛填裝發射的問題。可是就是跟隨在李峰身邊那數名最優秀的工匠都不能保證這種後膛兵器在全裝藥的情況下不發生問題,他就更沒有指望西洋人的工匠能做到這點。雖說這時代西方的軍器製造基礎比過去的東方強出了很多,但那也是和前明相比而不是和新朝皇城兵工場的精幹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