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攻城最初的時候,張海本來打算按照原定計劃以火炮發射霰彈和臼炮彈為主壓製對手的曲射火力。但是當航空隊的官兵提交了一份在小慧蘭與柳香那裏得到驗證過的演習報告後,就改變了看法。
熱氣球的成本的確並不低,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氣象因素和意外因素造成的損失率不可忽略。而在少有陰雨天氣和惡劣氣象的西域一帶,這方麵的意外成本就要小的多。有效攻擊所需要的彈藥成本來說,要低的多。
飄落鏢箭和六兩長重彈的成本不過三分左右,就是累計發射數百噸彈藥幾百萬枚也不過十萬兩左右的成本,而且考慮到這些東西的原料可以回收利用。這次出征的隨軍工匠一部分人用幾個月的時間就能備製出來。而且這些彈藥的工藝難度不高,很多士兵都進行製造,還可以投擲從敵人那裏繳獲過來的一些東西。
可是火藥就稍稍有了一些難度,特別是新軍主力部隊因為拋射角度的要求對黑火藥的質量要求極高,這些就並不是多數普通官兵都能備製的東西了。而石彈和精確引信的定時拋射彈藥的加工難度與成本都極高。就是這次跟隨隊伍出征的工匠也並不是人人能夠製造。
因此,張海還是選擇讓航空隊出戰看看效果,同時測試下敵軍的防空火力。
有了大小金川之戰的經驗,張海也清楚:如果不讓來自空中的殺傷給敵軍造成相當壓力和麻煩,那麼對手恐怕不會那麼輕易的把所有本事都拿出來。
越來越多的熱氣球開始升空後,天亮之後地麵的景象也更為清晰之後,空中進攻與防禦之間的較量開始更為激烈起來。
因為早就對這些傳聞中的威脅有所準備,守軍在大戰之前就準備了兩千多件專門用於防空的“對天抬銃”
這些抬銃規格沒有定製,但多數重為四十斤至百斤左右。發射的彈丸卻大致相當,都在六兩上下。因為這是從當年開始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新軍的標準拋射鉛彈重量。
這些防空抬銃的有效射程也不低,多半可以把六兩左右的彈丸打到一千五百米左右的常見雲層高度,在一千米內則有相當程度的殺傷力和易瞄準性,他們一般還依托專門的“銃架車”進行開火。雖然在加工能力有限的情況下為了精度上的需求,填裝速在多人配合的情況下也隻能有每分鍾一發左右的射速,但在集中了千餘門“對天抬銃”的時候還真是打出了有些駭人的聲勢。
包括張海在內的很多軍官相信:如果不是航空隊參謀與張海等人保守的計算,還有這西域一帶經常萬裏無雲的冬季,當熱氣球在正常高度展開作戰的時候一定會在這麼猛烈的抬銃火力麵前遭受到不小的損失。
在早有準備的情況下,這些對天抬銃終究沒有辦法對一千八百到兩千米高度上進行作戰的熱氣球部隊有任何威脅。
不過在這種情況下,輪換並重新升空的防空熱氣球也開始謹慎的攜帶改進型的百虎齊奔火箭展開作戰了,並且還配備有更大號的一些火箭。不僅僅是為了有效的在傾斜距離上壓製對手的防空抬銃,還在於防止對手可能的熱氣球進行升空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