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腹地決戰(二)(1 / 2)

在最前麵展開隊伍的暫編第一師幾個旅的官兵們頂多隻是看看身邊的官兵或者遠方的旗幟,倒沒有發現與平時旅規模的前進有太大的不同。不過包括張洋等人在內其他後麵各部隊的官兵們卻第一次因為戰鬥隊形的分散和人員的展開感覺到自己的隊伍是這麼的雄壯。

哪怕是對於不少老兵來說,這種麵對敵軍正麵展開進攻的場麵似乎也很久沒有過了。在當年征戰的時候,往往不是己方突襲作戰就是應付對手的突襲。在規模達到數萬人以上的時候,幾千人規模交戰時常見的事情也就不知不覺中少見了。

人組成的隊列還有中央乃至後麵的車馬行進並不快,帶來的震動隻是隱隱的,卻依然每一個名官兵都從大地之上感覺到了力量。

張海也到了站在高處的丘陵之上就可以用望遠鏡觀望到遠處波斯人大軍一些情況的距離上了。

讓包括張海在內的不少人感覺到一絲意外的是:按照一般的經驗,通常交戰的一方真有所謂的“百萬大軍”,恐怕其中多數往往是缺乏建製,連隊列與旗號的問題都沒有完全解決的烏合之眾。在還沒有交戰的時候往往這種“烏合之眾”就會因為緊張而發生動搖。

而十倍望遠鏡下幾裏外的波斯大軍並不像是這種隊伍,僅僅在視線之內旗號鮮明的步兵方陣就多達數十個之多,分為至少三層以上,後麵有多少列從地麵上的高處還很難看清,隻不過通過空中熱氣球上的偵察才知道:波斯人僅僅在大軍的正麵就部署了七道戰線,縱深至少兩裏。每個戰線都有至少近二十個上下的標準方陣,還有規模不小的騎兵用於掩護這規模龐大之敵的側後或督陣。這些敵軍還在臨陣的時候部署了不好炮壘和壕溝,人馬卻沒有躲避在壕溝之內。這樣一來,對於頗有經驗的親兵來說:波斯人僅僅在正麵部署的兵力人數也就一目了然的清晰可算了:僅僅是步兵的規模,這七個主力橫隊一百數十到二百個左右的方圓百步左右的方陣就多達六七十萬人左右,如果包括西方古典模式的散兵及期間負責掩護和督戰的騎兵,則多達八十到九十萬左右的兵力,這還僅僅是出城從正迎敵的兵力。

從戰役原理來說,敵軍的全部兵力少則一百幾十萬,多則可能達到二百萬左右的規模。在中國的曆史上從宋朝到明朝,擁有理論上一百萬到二百萬大軍的時候並不少見,而指望這些軍隊沒有多少空餉基本都是堪戰之兵,怕是隻有三國時代那種古典分裂戰爭對立時期能夠勉強接近,戰國時代勉強可以達到。

而薩法維王朝一家就擁有這麼龐大的戰爭潛力確實讓不少人有些震驚,再也沒有人對這樣過去幾百年裏沒有太大聲望的政權為何能顯得比此時的奧斯曼帝國更為強勢有所懷疑。這些古典時代的“環地中海西方列強”真的是做到了能夠有效動員組織千萬人,至少是個放大十倍甚至二十倍以上的後金,更甚於當年的秦國。